扒一扒,中国为什么爱围墙?
中国人有两项传统特长,一项是种地,一项是修墙。不服请看这两张图↓
http://ww2.sinaimg.cn/large/aa875eeejw1f1kzicoko7j20dw0990uk.jpg △南极中山站的蔬菜栽培室
http://ww4.sinaimg.cn/large/aa875eeejw1f1kzii3cd7j20hs09emyp.jpg △这个就不用解释了
特别爱围墙的中国人,听到今后不再建封闭小区、已建成的要逐步打开的消息时,自然开始忧心忡忡。
比如他就立刻给小区打了电话:“我跟你们反映个事儿!没有围墙多没有安全感,业主住这儿心里多不舒服啊!”
幸亏我买不起你们的房。
没有单位,就没有房子我们不妨先从近处说起,中国小区的封闭是怎样形成的。
封闭社区源于英文的gated community,可直译为“有门禁的社区”。这种社区有明确界限,大多以围墙或栅栏为界,出入口有严格的门禁或保安系统,只对内部居民开放,外面的车辆和行人不得进入。
社区内除了居民住宅以外,通常也包括居民共享的公共设施和空间。
世界各地都有封闭小区,大多设在郊区或新城等土地广袤的地方,多数为高档小区,内部包括游泳池、SPA(大宝剑)、健身中心等设施。
这里面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墙,不然光有游泳池、大宝剑,就成了市民广场。
http://ww1.sinaimg.cn/large/aa875eeejw1f1kzilal7aj20hs0begnd.jpg
除了资本主义富国,在南非、阿根廷、巴基斯坦等地也存在特大型封闭小区,内部甚至有医院、学校等。这不难理解,小区除了要彰显居住者的身份,最大的卖点就是安全,尤其在贫富不均的社会中,只有把“外人”隔离在外,才能填补富人们天天年年天天的不安全感。
所以,当最高院说“封闭住宅小区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农耕时代表示,这个锅我们不背!
而以到处搬家的体验,中国的大院和封闭小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在柴彦威等著《中国城市的单位透视》中,作者指出,中国城市经历了大体上两个30年的发展阶段,即计划经济下的单位制时期和市场经济导向的转型期,现在正处于面向未来的新30年起步阶段。
在前三十年中,中国搞计划经济。1950年代,中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意图开展全面的现代化工业建设。在这一波浪潮中,老大哥苏联在多个领域提供了“慷慨”援助,包括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
但是苏联人表示,这个锅我们也不背!
中国专家其实很希望学习苏联和东欧的城市规划,比如曾效仿斯大林钟爱的super block(大街区)模式,最后因为它“具有资产阶级性质”而放弃。后来,苏联的micro district(小区)引起了规划者注意,国内将其译为“由城市干道包围、具有完善的文化生活福利设施的城市住宅居住建设的基本单位”,面积通常为75-125英亩,人口被限制在5000-15000人。
http://ww3.sinaimg.cn/large/aa875eeejw1f1kzipaqb9j20hs0a0adj.jpg
△苏联时代在立陶宛建设的小区
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在部分大城市建成了一些小区,但这种模式并没能普及,原因在于——穷。
按照苏联的理念,工业生产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而消费是可耻的,剁手党都该送去西伯利亚砍树。紧随其后,中国提出了“生产第一,生活第二”,集生产和分配于一身的单位,如国企、研究院、行政机构等开始主导社会发展,包含了生产空间、职工居住和生活空间的大院广泛出现。
既然土地来自国家划拨,那么单位占地当然越大越好。从60年代开始,各个单位开始逐渐建起围墙。
http://ww1.sinaimg.cn/large/aa875eeejw1f1kzittbfyj20ci02umxf.jpg △北京第三棉纺织厂圈起的大片土地,包括厂区和宿舍区,在今天北京东四环附近
到1978年,超过95%的城镇职工都从属于自己的单位,而“没有单位,你就什么都不是”。
大院的围墙分割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体制内、吃皇粮、有身份的安定世界,一个是朝不保夕、没有身份的“多余的人”。墙内是秩序,墙外是混乱。
封在高楼里,暴毙了也没人知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春天到来之前,中国人遭遇了严重的住房短缺,“单位分房”这事,只是看上去很美。
之后的经济改革中,房地产改革是重要组成,住宅开发的任务逐渐从政府转移到私人开发商手里,开发商建设、居民自主选择成为住房供给的主要形式。新进城的人要买房,原来有房的人想改造升级,带有一定绿化和公共设施的小区模式再度出现。
这时,影响住房的就不再是单位,而是钱。
小区一开始并没有要求封闭起来,但在“谁开发、谁配套”的模式下,开发商既要盖住宅和商业用房,也要负责道路、绿化、公共设施,这一部分最终分摊到了业主的头上。所以,既然我们交了钱,这些设施外人就不能用。
从香港引入内地的物业公司们也是这样想的。对他们来说,最简单的就是划出一块区域、盖起围墙,再少弄几个出入口,多收些“保护费”。1998年之后,福利分房制度终结,买房时,安全是购房者考虑的重要因素,开发商要迎合消费者需求,围墙、门禁、摄像头就成了小区的标配。
http://ww4.sinaimg.cn/large/aa875eeejw1f1kziwyj0gj20h90bm416.jpg △广州最早的商品房小区东湖新村
据估计,1991至2000十年间,上海83%的小区都被封闭起来,广东的封闭小区占据了70%以上的城乡面积,同一时期,空间使用权的明确让单位大院“再墙化”,这样一来,大家就都封了。
封闭的最直观好处就是安全,至少成为了居住者的心理安慰。在传统的大院或单位住宅区,居民既是同事也是邻居,互相送个点心借个酱油,打个孩子全单位都知道,常年交往增强了人们的心理归属感,整个社区的管理和公共服务也由单位包办,另外,上班真的很近。
而住在封闭小区,首先是业主的身份象征,高档社区的居民是很难和旁边回迁房小区的人一起玩耍的;在这类社区,安静、绿化乃至私密性都能得到保证,最重要的还是产权明晰。当然,日子各过各的,也就不会有人上门借酱油或蹭WiFi了。
至于缺点,城市中的大院和封闭社区都阻碍了交通,限制了“交通微循环”的形成。
http://ww3.sinaimg.cn/large/aa875eeejw1f1kzj0ntlxj20hs0aqae3.jpg
因此,城市规划意见第十六条的第一句,便指出要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后面还写明“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拆墙”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大城市的拥堵问题。
http://ww3.sinaimg.cn/large/aa875eeejw1f1kzj3zeftj20hs0b5ta2.jpg
街区制到底安不安全,专家正在撕为了把路连起来,街区制似乎是解决之道。
街区即英语中的block,本意指城市中最小的地块,四面有街道包围,是城市规划中的基础单位。现代城市中,街区多成规范的网格状分布,比如加拿大的埃德蒙顿街区的尺度为100m*170m,纽约的曼哈顿为80m*274m,亚洲和欧洲的城市历史悠久,有些是沿河、沿海而建,路网很难呈现规整的网格化,block也就难有标准尺寸。
街区制则是一组建筑物与周边或其中的广场、街道、公园等实体或空间的总称。最常见的形式是上面住人、下面营商,上面是私有空间,下面是商业空间或公共空间,住宅与外部世界打通,形成没有围墙的开放社会。
不由得想起来电影里常见的香港民居,晚上饿了下楼就能到路边摊买一碗杂碎面;再有就是经典的《六人行》里,几位主角租住的楼房和楼下聚会的Central Park咖啡馆。
http://ww2.sinaimg.cn/large/aa875eeejw1f1kzjc9vdkj20f90a1gog.jpg
街区制源自欧美,可以将城市中有限的道路资源充分利用,二是生活气息更浓。谈及安全问题,Jane Jacobs在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用大量笔墨论证街区制在安全方面更有优势,例如尺寸更小、临街房屋更多,住户的灯光和临街店铺能起到看顾安全的作用,这被称为“eyes on the street”。
学者Blackely 和Synder也认为,门禁社区不过是给居民一种安全的假象,封闭小区中的犯罪频率并不低,围墙减少了外部行人和车辆的穿行,看似减少了犯罪可能,实则也减少了发生意外后被人看到和救治的可能。
也有和新都市主义唱反调的。
英国建筑师奥斯卡·纽曼就主张,最安全的社区是“私有化程度最高、公共区域最少的社区”。美国和英国的同行的主张几乎是相反的,前者建议把封闭道路改造为网格化街道,然而纽曼认为自己通过阻断多条街道,协助一些社区减少了25%至50%的犯罪率。
看到两拨专家吵得剑拔弩张,觉得还是缩在被窝结界里最安全。
实际上,网格化街区与封闭小区并不冲突,完全可以并行存在。西方国家也不是一开始就把城市归置得井井有条。
20世纪初,美国、加拿大等国进入“汽车社会”,新区规划多以汽车的行驶速度为尺度,出现了动辄几平方公里计的超大街区,内部往往只有断头路,不能与城市路网形成有效连接。
规划者不断据此调整思路,既保留超大街区作为社会活动节点,又解决了步行距离过长、路网密度过小的问题。大型公园和大学校园等不再使用断头路,改用环形路等方式和主要路网连通,内部道路则通过设置缓行路障等方法减慢车流速度,增加街面活动的同时也没有造成不必要的交通障碍。这种局面,正是中国的大城市希望达到的目标。
其实是你想多了,少年现在,街区制的概念并未被国人接受,拆掉小区围墙的担忧情绪可以理解,除了早已形成的大院和封闭社区,在历史上,中国城市的长期形态就是封闭的。
各位不妨回家问问父母的经历。
在唐朝啊,长安实行街坊制,一个街坊相当于一个社区,到了晚上鸣鼓关门,居民只能在社区内部活动,城市道路则实行宵禁,早上再鸣鼓开门,开始一天的活动。那时也谈不到交通拥堵,商品交换都在一个时间段里在东西两市进行。日本的京都至今还保留这种街坊制的空间格局。
http://ww1.sinaimg.cn/large/aa875eeejw1f1kzjpai5wj20dw0h4tcn.jpg △唐长安城的坊
到了宋代,商品经济极大繁荣,街坊制度逐渐动摇,出现了开放式的街面经济,可见描述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即便如此,除了发达的街道以外,城市中大多数街道两边还是以墙为主。
向外开门也不是中国民居的传统,房门只能向里开放,邻居务必有围墙,唯有一道街门与外界连通。直到解放初期这还是中国城市的主要形态。封闭的历史源远流长,乍一听“开放”二字,自然会引起全社会的焦虑。
这种焦虑,背后是居民对城市管理体系不健全的担忧,也体现出当前社会缺乏互信、阶层分化明显的事实·······就到这儿吧。
当然,要想弄清楚这件事,最好还是查一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第十六条原文。其中写道,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