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小豆 发表于 2016-4-21 10:56

欧洲大学PK中国科举

科举,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作为一条独特的社会阶层流动渠道,它给了古代出身贫寒的读书人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也能通过相对公平的统一考试,为历代王朝选拔各级官员,直到今天,我们还形象地把高考称为“当代科举”。你看,《儒林外史》里,范进昨天还被丈人胡屠户各种埋汰,羞辱,还挨了一巴掌,可隔天中举之后,立刻有乡绅送住宅银两,有下层百姓自愿投靠为奴,老丈人胡屠户也改口,称自己的女婿是天上的星宿。

近代以来,不要说中国历史研究者,就连西方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大家,比如伏尔泰,也盛赞中国的科举考试,说它比西方封建社会里贵族依靠血统家族的统治,更高明,更公平,还说西方现代国家中的文官选拔制度,正是借鉴了来自东方的科举考试,这个观点,一直让中国人很自豪,也很受用,但是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

首先,彭教授简单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欧洲古代没有发展出类似中国科举的统一考试制度,这是因为啊,欧洲自古分裂不断,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各国之内,也是封建贵族,半独立的割据,所以统一性的考试,无从谈起,国王,贵族,城市富商,还有教会,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 所以它们对官员的选拔,标准不一样,是多元的,比如国王和贵族,都是武士出身,肯定招收手下的时候,希望对方血统高贵,会舞枪弄棒。城市官员,都是手工业者或者商人,那么选拔继任下属的时候,肯定希望是能写会算,八面玲珑,做买卖灵光的人,教会,肯定是要从修道院僧侣里选,虔诚信奉上帝的,在神学,哲学思辨上有造诣的。

同样,欧洲的大学的情况,它的重要性,是被长期忽视的,普通中国人就更不会关心了,我们历史教材上,一谈到欧洲中世纪,就是黑暗啊,愚昧啊,专制啊!但是它这个教育,学术研究的传统,和机构一直都在,客观来说,中世纪欧洲大学数量不多,也就几十所,数量上没法跟中国的大学,还有遍布全国的私塾,和书院相比,但是它本身很多元化,有些是教会建立的,有些的国王下令建立的,有些索性是城市里的富裕阶层,商人什么的建立的,这就导致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从老师,到学生,也和中国的读书人一样,出身五花八门,有贵族家的,有商人家的,有神父家的,也有出身贫穷的,根据统计,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超过六成的学生,来自贫苦家庭,这个比例可比我们今天的北大清华还要高,但不同点在哪里呢?最近,一些西方史学家就用统计学,研究这个巴黎大学等等欧洲古代著名高等学府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发现干什么的都有,有毕业以后从政,在国王手下当官的,有进入教会,当高级神父的,也有直接去城市里当律师,给商人当书记会计的,或者开业当医生的,他们都实现了社会阶层的上升,而且出路比起中国传统读书人来说要丰富。

欧洲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考公务员,这也是欧洲社会多元化的结果,提供饭碗的甲方不止一个,国王,贵族,教会,独立城市,这一下就有四大雇主,而且欧洲国家多,中间教会与贵族领地犬牙交错,你可以随时挑选看得上眼的甲方签约。社会多元,价值取向也多元,当不了官,封不了贵族也不丢人,可以进教会当上帝的仆人,那是精神贵族,或者去经商,当律师,做职业人士,掌握了钱袋子,国王和教会也会对你毕恭毕敬,不像在中国,读书人没有个功名,没有一官半职,就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

那么有人要问了,既然欧洲中世纪还是本质上讲究出身,那出身不高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在中世纪还被重视呢?这个历史学家就说了,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国家规模的扩大,这个政府就需要很多专业的人才,比如法律,财政,外交,以认字为耻,只会舞刀弄枪的封建贵族对这些新鲜玩意,既不大感兴趣,也学不会,这就给了城市商人,平民乃部分农民家庭子弟,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机会,而且即使不当官,在城市里做个律师,医生,商人,也能名利双收,如果当了教会神职人员,那更是普通人和上帝之间的媒介,非常荣耀。甚至英国,法国一些发达的欧洲国家,在中世纪晚期就做出规定,法官,律师这些人,如果从业到了一定的年限,就能获得贵族头衔。

反过来中国的读书人,如果科举没有获得功名,出路仿佛就只有当私塾先生,当师爷,而且被街坊邻居看不起。更糟糕的一点是,中国人口爆炸要远远早于欧洲,造成了一个严重问题,科举名额有限,可读书人总数不断上涨,造成知识分子对于政府来说,永远供大于求。可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毕业生,始终没有太大的就业负担。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再提一下那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结合欧洲大学,和中国科举的情况来看,读书人如果只有一条狭隘的上升之路,那么他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把所有精力都埋头在四书五经里,对其他的知识,都会不自主地排斥,忽略,而从事纯理论性或者科学技术研究,不但会被看做不务正业,也没办法实现社会等级上升,甚至糊口都会有困难。

你看,中国历史上能有一席之地的科学家,几乎都是碰巧对科学有兴趣的儒家官僚士大夫,比如沈括,徐光启,根本没有形成一个足够大,能够进行同行评议或者集体研究的科学家群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欧洲大学PK中国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