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例思维”错在哪里?
最近,网络热点事件是一个接一个,从“江西农村年夜饭”到疫苗安全问题,网友们的意见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说句实话,大部分人,甚至好多意见领袖,微博大V,引发的都是无效讨论,给出的方案也没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男网民问大家,我是一个凤凰男,刚毕业投入工作,薪水也比较低,请问我怎么能娶到老婆。大部分人肯定给的答案是,自强,努力赚钱,往上爬,健身,收拾下自己,改善了自身硬件之后,自然会有异性来到你身边。但是,如果问题是,中国多出来的三千万单身男性,都想娶老婆,该怎么办?很显然,我们之前给出的答案是无效的,问题的根本在于,中国适龄女性人口比男性少3000万,你让一个男孩自强不息,最后找到老婆,这就意味着另一个男孩就得打光棍。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停止计划生育、宣传男女平等,与处理个人问题完全不同。所以说,一遇到某种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普通人常常会先把它降到个案的水平,再思考解决方案,这就叫个案思维。
个案思维的逻辑缺陷在哪里,很简单。作为个人,你可以主动支付成本,改变行为。但是个体身处的大环境,往往是很难通过个人行为影响的,除非有强制力量施加外力来改变。这个道理大家都能理解,不过大家在吵架的时候,常常就忘记了。比如,穿得比较清凉的单身女孩在大街上遭遇了流氓,就会有一拨人说是治安太差,应该增加警力;而另一拨反驳说:女孩子应该别穿那么暴露,平时学点防身术,以免成为强奸犯的目标。于是两边就开始吵架,这时候双方讨论的,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对于受袭女孩个人来说,留意穿着、学习防身术,可能行之有效。但对于所有适龄年轻女性来说,改变穿着的效果就很可疑,因为罪犯的欲望需要释放,总会盯上一个目标。你穿严实了,他会去找另一个女孩,强奸案总数不变。而且,所有女孩都裹严实,有效与否不说,成本就无法负担。作为个人,可以主动支付成本改变行为,比如花钱去学防身术,买车,找个男朋友,但社会治安大环境,是不会因为个人选择发生明显变化的。
而且大家还要注意一点,如果社会问题没有总体上的解决方案,只靠个人,不仅成效不高,所有个体付出的成本,其实是要远远高于总体解决的,这对于个体的权力,和社会财富,都是极大的浪费。比如由于空气污染,几百万,上千万人长期戴口罩、买空气净化器、甚至移民,这个总体付出的物质和时间成本,可要比执法机构关停污染工厂,产业升级要高。所以说,遇到社会性普遍问题,光号召“从我做起”,是远远不够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