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工匠精神
说起工匠精神,大家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德国、日本这样的国家,而咱们中国,往往是作为“工匠精神”的相反面出现的。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在这方面就远不如德国和日本呢?普遍的说法是,人家日耳曼民族和大和民族历来就讲究严谨,是民族性决定的。但这种说法也有问题。你比如说,东德也是日耳曼人啊,但当年东德经济崩溃,最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差,抵不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难道日耳曼人的工匠精神,还要分村东头村西头?所以说,这工匠精神,跟所谓的民族性没多大关系。其实啊,中国企业的工匠精神很差,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不想做或不能做。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第一点,就是中国过去跑得实在太快了。 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道路。这么个发展速度,自然不可能那么精益求精。就像博尔特跑百米,你既想让他破纪录,还想让他保持姿势优雅,顺道还欣赏下沿途风景,这当然不可能。
企业也是这样,虽然没有工匠精神、质量优势,但是却把速度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举个例子,北京有家公司,原本是给意大利品牌做代工,08年金融危机,客户资金紧张,他们就顺势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品质略低,但是价格只有意大利公司的三分之一。结果短短一年时间,就把这家意大利公司赶出了中国市场。紧接着第二年他们又去了海外,把意大利公司在印度的市场也给占了。
所以说,在市场竞争中,领跑者当然要精耕细作,但是追赶者就要忽略细节因素,通过急速扩张占领市场。中国过去就处于追赶者的位置,它不需要什么工匠思维,需要的是速度为王。
第二点,是中国的机会太多了。过去这三十多年,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变化特别快、机会特别多。80年代你刚当个体户发了财,90年代股票就起来了;你刚玩上股票,2000年房地产又暴涨了;你房子还没捂热乎,互联网又来了。从打火机、电风扇,到电脑、手机、汽车、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等等,社会上到处是机会,大家自然不愿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所以中国过去强调的是把握机会,而不是什么工匠精神。当更好的新机会不断出现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固执地守在自己那个世界里精益求精。
第三点,就是中国企业家普遍没有安全感。中国企业过去大部分是资源型、关系型企业,谁有资源、关系,谁就有机会。再加上制度、政策方面的原因,中国企业家普遍缺乏安全感。一只脚在监狱,一只脚在国外,自然是想捞一把就走,根本没心思去想什么严谨专注、工匠精神这些东西。
所以说,中国没产生工匠精神,并不奇怪,因为过去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大环境,并不鼓励工匠精神这玩意,这也就决定了大家没必要在那上面花太多时间。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降下来了,规模也有了,是不是应该追求一下工匠精神、在产品的精细化上多下点功夫了?当然是的。不过,追求工匠精神,只喊口号没用,你得从竞争标准和评价制度层面入手。
举个例子。中国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对质量要求非常高,一个产品要经过十几版甚至几十版的迭代,这认真劲头,让美国同行都感到惊讶。那为什么中国制造业就好像没这劲头呢?原因就是,互联网行业非常开放,评价标准完全靠用户投票,你体验不好就没人用。而制造业却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评估专家们靠关系投票,体验好不好根本不重要,也就谈不上什么工匠精神。
所以说,追求极致、精益求精这件事,是由竞争的标准和评价制度决定的。德国和日本,他们有工匠精神,是因为它们有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评价制度,违规者会遭到严厉惩罚。制度养成了精益求精的习惯,习惯就变成了精神。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的产品却质量糟糕。不是因为民族精神,而是因为制度。
所以说,光靠宣传提倡,没有透明严格的评价标准,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不会有工匠习惯,也就不可能有工匠精神。今天我们真正要学的,首先是建立工匠制度,然后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最终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