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55|回复: 0

[语音]2016.10.20 教育《在多长的时间维度考虑问题,决定了...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6-10-20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音]2016.10.20  教育《在多长的时间维度考虑问题,决定了你孩子的人生
罗胖微信语音
教育
今天的回复关键词是教育。昨天我们说到了时间的概念其实很多人不理解,时间创造的价值不是到时候才兑现的,他对你现在就有影响。举个例子啊,有个年轻人问脱不花,我现在谈了个女朋友要不要结婚呢?特别纠结。脱不花说:你就想了,如果我和这个女孩结婚生了个女儿,再过几十年就长成他母亲现在这个样子,你期待这样的女儿吗?如果是就赶紧结婚呢。哎你看,这就是用未来二十几年后的语气来影响当下的决定。你就能摆脱那些乱七八糟的短期考量吗?看到更本质的东西。那今天我们也顺便感谢一下昨天晚上参与我们拍卖二十年后跨年演讲门票的十位朋友,对他们说一句感谢。二十年后的事儿谁也说不好啊?但是我希望昨天的这个决定让你今天就变得更好。
今天您往下拖,给你看怎么通过改变时间来教育孩子。教育。

把握自己的节奏 时间感  
放弃人生的可能性 消耗人生
功课奴隶 做时间的朋友
共计 1478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3 分钟

01
记得前几年有位朋友家的孩子来找我聊聊。他刚上高二,成绩颇不理想。看了他的考卷,我其实也没啥具体建议的。只是跟他说了两点:
1. 对他最重要的是两年后的那次考试,之前的都毫无意义。
2. 他唯一的限制就是时间有限。
那么怎么办呢?
既然语文这东西要从小学起,那你就根本不要去指望补习了。
英语其实语法很简单,那你从现在开始,尽快在半年内把高考需要的词汇背诵完,而不能跟着老师的单元进度来。
数学呢,找个好的补习老师,看看高考会考到什么样的概念,从现在开始一个一个掌握。
反正,一定要从大脑里放弃对老师教学进度的跟随和任何单元考的顾虑,要有自己的节奏。后来他高考的成绩倒是果然不错。
这种思路看似简单,但是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却是一个高效的现实扭曲力场,悄悄剥夺了孩子的长距离时间感。
我见到多少孩子都深陷其中,被每次考试的老师评点和同学比较所牵制。其实就是被压制在当前当地的时间区间中,放弃了大多数主动性和可能性。
上面这个例子,不过是把考虑时间从一个学期扩展到两年而已。而对于孩子来说,其实真正适合的时间单位,都应当以十年二十年来做基准。

02
在多长的时间维度考虑问题,决定了你孩子的人生。
本来,对每个家庭来说,培养孩子必然是一个长达二十几年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拥有幸福丰盛的人生。
可现实是,在学校的无数考核中,孩子的时间被每次的小测验、大考分割成一块一块,好像流水线的道道品检。孩子和家长,每天只是忙着一道道地通关,随波逐流,慢慢丧失了时间感。
这样一直到了可怕的初三时期,家长才会突然意识到,时间彷佛已经变成了孩子的敌人。某个时间点在步步逼近,准备把孩子吞噬到一个看不清的黑洞里去,一切都缺乏可能性和可变性。这就给家长造成了看似无理性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恐慌和挣扎。
一个曾经在拉格比公学读书时成绩平平的男孩,长大后取得了成就,这不禁使人感到惊讶。坦普尔大主教的回答是:“人们18岁时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后来会如何发展。”

03
教育本质是一个认知问题,根本不是个社会阶层的问题,高官的孩子也有这个问题,学校老师的孩子也有这个问题。
家长必须得问自己,希望孩子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如果随波逐流,那么,时间就会从孩子的朋友变成孩子的敌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总有一天要面对这个可怕的事实:
在时间源头的童年,他所曾经拥有,家长也曾经满怀希冀的多种可能性已经消失,他只能无奈地进入Long Grey Chinese Manhood(漫长而灰暗的中国式成年生活)。
为什么人生变得漫长不是好事?那是因为失去了可能性,这样时间是在消耗你而不是成就你。而这种消耗,其实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近有个广告:“生活,不应成为孩子的重担。”这广告针对的是贫困儿童。然而,对于城市中产阶级的孩子,他们不就正拥有成为负担的生活吗?

04
从2004年起,香港青少年自杀身亡的人数维持在每年20人至30人之间。
香港孩子们被当成「功课奴隶」已经是老问题了。当每日的生活成为负担,如果不能令孩子们存有对未来生活的模糊但大致明亮的盼望,那么,认识不到“生有何欢”,自然地就可以推论出“死有何惧”。
每日读书、考试、升学,在人生的少年时期,本来就不应该只止于此。《文明的故事》的作者马克斯·克鲁泽说:
我相信,至少有99%的人,当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曾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大好机会。
这就是一个来自更长的时间维度的考虑,从整个生命的长度来考虑。
如果一个家长考虑的是,赋予孩子生命,其实是应当赋予他们一段充满惊喜和可能性的时间旅程,那么,如何让这段时间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敌人,让这段旅程成为一个历险而不是一个役期,也许是每个家长可以多加考虑的。

本文由作者 GAUCHEWOOD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公众号:左思右想。


人是靠预期活着的。
能形成多长时间的预期,这是人和人的分水岭。
比如:
小孩子很难忍受——“做完作业再玩游戏”。
青年人就可以理解——“我再等你一年”。
老人才能展望——“香港回归50年不变”。
提升孩子的长距离时间感,确实是一个极棒的教育着眼点。
说白了就是——
根据孩子的兴趣指向,穿透大人设定的知识时间表。
为什么不尝试和一个八岁男孩聊聊相对论?
为什么不可以带一个五岁女孩逛透一家画廊?
为什么不用成人间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20 05:4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