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60|回复: 1

[语音]2016.11.27 年纪《人生下半场,不如从头来过》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6-11-27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胖微信语音
年纪
关键词年纪。有位朋友最近提醒我说你老说坚持跨年演讲二十年,就是讲到2034年的12月31号然后就退休对吧,那年你是六十一岁。我说对呀,他说你想到没有啊,按照现在医疗技术的发展你这代人活到一百岁,那是大概率事件,后面还有四十年你打算咋活呢,哎呦我靠这句话真把我震在当场。对啊,如果这么算的话六十岁退休人生不过刚过了一半儿后面四十年咋过呢,那四十年什么追求异性成名发财养育子女这些常见的人生乐趣都没啦,时间就大把呀,新事物那个时候肯定更是层出不穷嘛,一旦不学习后半生肯定过得暗无天日。我突然意识到啊,我们这代人真正的挑战是在退休那一刻才遇上的,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难题。
今天您往下拖,给你看一篇深刻的分析。年纪。

今日微信推荐
三本书让你和精英同步
中年危机  年轻  重新开始
温和地辞退  契机  适合自己的活法
人生还有下半场  退休
共计 2659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5 分钟

1、“不死的“中国人开始面临中年危机
在意大利人中有个传闻,说中国人都是“不死的”。因为他们在意大利所看到的华人、华侨都年轻、勤奋而富有活力,却神秘地从未看到中国人老去和死亡。
这当然是一种基于偏见的怪诞传闻。不过的确,在欧美、日本、台湾地区,还时常能在各行各业,尤其是服务业中,看到白发老人的身影;而国内的就业者却普遍相当年轻:秘书极少会是中老年女性,职场精英也往往未满四十就已身负重任,百万富豪也在整体上比西方社会年轻得多。
十多年来,我就职过的各家外企中,无一例外的都是未婚者占了员工的大多数,35岁以上的通常不会超过两成。以至于很久以来,我们一些朋友都会笑谈起一个问题:
这些职场中的白领,老了以后都去哪里了?
这在原来的确只是一个笑谈,因为国内的大部分白领都尚未变得足够老。鉴于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是在1992年以后,而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的新科技或前沿领域,也是此后才不断涌现出来。
可以说,这些已堪为“老前辈”的第一代白领,也不过刚刚开始面临中年危机。
日前,和他们中的一些人夜谈时,有人感叹:“人生还有下半场。”强打精神规划自己的“下半场”人生,那在中国也算得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事。

2 、“中年危机”为何向中国人袭来?
在原先的年代,中国人大概是无须多考虑“下半场”的事的。因为那时在面对“抑制、减速、开阔的中年”时,大多数人无非是安稳地度过余生,不会再想着折腾出一个什么不同的活法来了。
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夏勒1984年发现:“我在中国遇到的生物学家,大多年满五十岁就在心理上宣告退休,一心一意保护既得的地位,避免被年轻人夺走,尽量不引人注目,等着领退休金。”
在更早的时候,人均寿命这一点本身就免去了人们多去思虑这个问题。
这点上,社会学家潘光旦在数十年前说过一番富有远见的话:
“医学的发达与工业机械化,是近代文明进步的两大柱石。但从劳动界老人的角度看,它们却是一副夹棍,把老人们夹在中间。一边,医学把他们的寿命延长了20岁;又一边,到了40岁光景,工业已经硬把他们当作老者,要他们退休。”
现代人之所以身陷中年危机的窘境,说白了大概正是如此。毕竟,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老人们甚至不得不向儿孙们学习如何体验最新的科技——这些知识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最新的,仅此就足以冲击年长者的权威及其经验的价值。年龄和经验不再意味着资质,有时反而成了瓶颈和累赘。
即便老员工和新人学得一样快,从企业成本控制的无情逻辑来看也未必是合算的,因为如果两者能完成同样的工作,支付给新人的薪资显然可以低得多。
大部分工作并无多少门槛,据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白领》一书中所说的:“一般的估计是,大约80%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可以在三个月内学会。”
在淘汰机制上,信奉效率和成本控制的外企与民企,要比那些不那么遵循市场规律的单位残酷得多,而不可避免的事实是:越到高层,职位也越是有限,不是每个人都能不断提升自我,跻身高层。
因而在外企中,不时会有一些到中年无法提升的人被温和地辞退,原因只是他们的工作可以由更年轻、薪资要求更低的人完成。
强制年长员工退休的现象在市场化最彻底、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快的美国,并非偶然。其情况之广泛与严重,导致美国国会在1967年不得不制定《禁止雇佣年龄歧视法》,禁止企业因年龄而强制员工退休,规定企业须提前3-6个月通知员工解雇消息,以便给他们充足的应对时间。

3 、我们都要重新找到自己的“正业”
在一个高喊“创新”和“灵活”的时代,没有人是真正不可替代的,想“安安稳稳一直干到退休”基本上是不太切实际的梦想,不适于一个快速变动的市场。
除非像一些人梦想的那样,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在40岁,甚至35岁就提前退休。然而“退休”也并不就意味着可以“全职地玩”,一个人毕竟总还是要找事来做。
就此而言,在人到中年之际,除了那些能在职场上不断向前平顺发展的人之外,无论是创业还是退休,事实上都意味着要重新开始。
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有离开本职的勇气和心理准备,但一个人在全身心投入某一行十几、二十年后,往往会发现自己除了这,不会干别的——在某种程度上,大概就像退役的中国奥运选手。

去年一次老同事聚会,各自说起近况,有人谈到自己在做本职之余,还投资做了一个儿童游泳池项目,谦称自己“不务正业”。座中一位笑了笑说:“我看这才是你的正业,你的本职倒是副业。应该说,我们都在找自己的正业。”
这虽是戏言,却是实话。对“人生下半场”的规划,说到底确实就是一个人在成熟地认清自己的能力、爱好和困境之后,更务实地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活法。
有时,这意味着利用自己积累起来的经验去开创新事业,如我早年的一个美国老板,以其二十多年在华经验,为那些想进入中国的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另一些时候,则意味着毅然放弃原有的经验积累和生活方式,顺从自己觉醒的内心,比如我另一位曾经的老板,42岁退休后,回香港攻读心理学去了;
而最具挑战的,则是在一个新的领域创业,开创另一种可能。

4、人们的“退休”观念在改变
在那种与长期、稳固、紧密的社会关系为特征的体制下,退休往往意味着在单位保障之下,安享稳定闲适的生活,那是一种“不必为生计奔忙”的安逸理想。
而在现代社会,对许多人而言,公司其实是比家庭更能让他获得存在感的社会网络。很多人会为了退休后不能去工作单位,而感到沮丧。
丘吉尔的朋友就曾说,“温斯顿不能闲下来,一闲下来就陷入颓丧。退休之后,他那副德性,你是知道的。怎么说呢,他告诉我,他每天都祷告,只求一死”。
这一心理的结果是:即便只是为了心理健康,一个人也必须在闲下来之后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这也就是说,“退休”也得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工作”,成为一个人重新开始的人生契机。如果不是这样,那你就有麻烦了。
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改变。如果主动而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或许也有不少人发现,比起自己年轻时的白手起家,如今除了精神活力之外,其他方面也未必就更艰难。后半生毕竟是,人生继童年之后又一段自由的时光。
“中年危机”在此意义上倒不如说是强制改变的突发事件,如果你不是那么消极地应对它,或许发现这一处境也未必就“尴尬”。

5、人生下半场,做真实的自我
与那种较为僵化的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允许人从头来过,就好像允许你在一生中尝试几辈子的活法。
如果说以前一个人在中年之后就必须更多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丈夫、父亲,乃至“活着的祖宗”,压抑真实的自我,那么现在则鼓励你不断去做真实的自己,去找到适合你的新领域和新活法,无论多迟开始都可以。
就此而言,人生的下半场或许以“尴尬”开局,但它其实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解放”。

本文由作者 维舟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



60岁那年,
我们将普遍被传统工业社会抛弃,
成为社会意义上的“老人”、“废人”。
为了后面的40年,我觉得以下几项最重要——
1.健身。身体是我们用来享受世界的唯一工具。
2.培养一门乐趣。
3.爱自己的伴侣。
4.看到任何新东西,都保持兴趣。
我们这代人真正的挑战,从60岁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中螺丝

发表于 2016-11-28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部分工作并无多少门槛,据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白领》一书中所说的:“一般的估计是,大约80%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可以在三个月内学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3-29 15:17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