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57|回复: 0

[语音]2016.12.29 多样《向斯坦福商学院学习怎么招人组团队》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6-12-29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胖微信语音
多样
关键词多样。昨天我去参加了湖畔大学的入学面试。马云说了这么几句话,他说。湖畔大学虽然是一个商学院,但是如果是企业家来讲课你爱听不听,有时间就来没时间就算了。因为湖畔大学的学生本来就已经是做生意的高手,这方面没什么可教给你们的啦。那什么是必须得来的课呢?比如顶级的外科大夫讲怎么准备一台手术,顶级的足球教练讲怎么组建一支球队,顶级的大厨讲怎么管理后厨,这些可不是教你具体的技能也不是泛泛的拓宽视野,而是让你看到社会里其他系统的最顶级的运营方法。马云说,做生意的技能是让你长得快,但是这些其他系统的经验,会让你更能应对不确定性,在风险来了的时候死的比较慢啊,这个特有道理。
今天您往下拖,给你看美国大学是怎么保持多样性的。多样。

今日微信推荐
精英日课 斯坦福 录取标准
黑箱操作 招兵买马 绩优股 多样性
秘密调料 特殊经历 个人价值

共计 2733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5 分钟


公司招聘应该向职业球队买人学习,不但要全面考察,而且还得招不同类型的人,千万不能只看单一指标。
这个道理是如此地简单,又是如此地难以操作。比如前几天刚刚结束的大学生考研 ,中国目前的考研制度,就基本上是只看总成绩这个单一的指标。
所以我想介绍一个更先进的做法。咱们直接上最极端的例子:斯坦福商学院的研究生院。

1私立名校招生更像是在组建足球队
美国私立大学的录取标准往往不对外公开,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固定标准。
私立大学,没有义务“为国家培养人才”,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性。哪怕有的学生纯粹是因为他爸爸给学校捐了几千万美元而被录取的,外人也无话可说。
没有分数线,没有一定好使的攻略,甚至有点像是黑箱操作,这就让申请者非常困惑——我到底要做到什么,才能进名校呢?
有一本在2013年出版的书叫《混沌冲动:几率和扰动如何推动创新、效率和成功》,它的作者和斯坦福商学院的一位招生负责人是多年好友,从而得知了一些有趣的内部信息。
可以说,他们招生的方法,跟中国式考研完全不同,更像是一个球队在招兵买马。

2哪四种人更受青睐
基本上,斯坦福商学院录取四种人。
第一类是优等生,占招生总数的50%-60%。这类学生需要优秀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得是名校本科毕业,比如哈佛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之类。他们可以先学习自由技艺(liberal arts),毕业后还得有二到四年的知名企业工作经验——比如高盛投资银行或者像麦肯锡那样的咨询公司;大学成绩单和GMAT成绩必须出类拔萃;还得有强力的推荐信,证明他们不但成绩好,而且具有优良品质……
用句单田芳的话说,这些就是“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拔了又拔捡了又捡”出来的人。
优等生给商学院提供安全感。如果招生是买股票,录取优等生就相当于持有低风险的绩优股。名校毕业,成绩好,还有过大公司的工作经验,品学兼优,这样的人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第二类是特长生,占招生总数的5%-15%。特长生给商学院带来天赋。
如果你的成绩没有优等生那么好,那你最好具备某种特别突出的专长。什么叫“特别突出”呢?
如果你的特长是小提琴,那必须是世界级水平;如果你的特长是体育,那必须拿过奥运金牌;你也可以是个物理天才,比如斯坦福商学院就曾招收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箭科学家。
第三类是提供“多样性”的人,占招生总数的25%左右。
所谓“多样性”就是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管你是来自新兴经济体,还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还是信仰一个非常奇特的宗教,你都能提供多样性。
这些人存在的目的之一,是让斯坦福的学生学会和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
把一批想法一致的聪明人聚在一起,是非常糟糕的情况——你还以为世界上所有人都跟你一样,根本不知道真实世界是怎么回事。有了多样性,你才能学会从不同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最后一类被称之为“秘密调料”。这部分人的人数不多,但都有极不寻常的人生经历。
这个人可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执行过特殊任务;可能这个人是一位单亲妈妈,一边抚养孩子一边完成了一项难度非常高的工作;可能来自一个非常冷门的行业,比如说钢铁厂,而不像其他同学那样都来自投行和咨询公司。这些人,提供的是特别的视角。

3不同背景下的思想碰撞,潜力无限
对后面这三类人,并非没有学历和考试成绩要求。他们必须也有很好的成绩 ——否则怎么证明你的学习能力足以完成研究生的课程呢——只不过不必像“优等生”那么突出。你的GMAT成绩没必要比99%的人强,但也得过硬。
所以我们可以想想,一个在阿富汗打过仗,回来还在GMAT考试中取得了不错成绩的人,这都是什么人。
把这帮人聚在一起,就非常有意思了。 书中举了个例子,比如课堂上讨论一宗收购案。
如果学生都是来自华尔街,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就都是站在大公司的立场上,去研究怎么和小公司谈条件。
但如果学生中有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者冷门行业的同学,他们就可以提出小公司是怎么想的,能给其他同学一个提醒,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甚至经常能说出一些连教授都不知道的观点。
斯坦福商学院的招生负责人说,他其实是在构建一个社区,学生们在这个社区里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可能几个学生吃午饭的时候,一商量就开了家公司或者非盈利机构。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去商学院不是冲着老师也不是冲着文凭去的,而是冲着同学去的。
当然,多样性归多样性,录取过程中有一个价值观必须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人都得愿意为母校和同学服务。换句话说将来你发达了,别忘了回来捐款。

4录取你,是在进行一种投资
如果你是个优等生,在商学院这种地方,你是希望身边都是跟你一样的优等生呢,还是希望有不同背景的同学?
可能坐在你身后的那位大哥学习成绩很差,但人家是沙特王子,你平时把作业借给他看,下次说不定他老爸的公司就能和你做生意。如果遇到什么困难,你也许能从坐在你左边的单亲妈妈那里学到一些生活的智慧。
这样的学习经历,是不是比和一帮好学生在一起整天研究怎么应付考试有用得多呢?
我有两个感慨。
第一个感慨是为什么很多人抱怨,说华裔学生正在被美国名校排斥呢?为什么一个华人孩子的各项成绩都比一个黑人好,可是名校不要他,非得录取那个黑人?这是歧视吗?
中国一直以来的考试文化,让我们有一个错觉,那就是认为被名校录取,是社会对我们辛苦学习的回报和奖励。我做到了,你就得给我,不给就不公平。
但是美国名校,并不是什么公共的政府机构,它没有义务给你回报。其实在我看来,就算是政府公共机构也没有义务因为你学习好就给你回报——你学习好都是为了自己,你为别人做什么了,凭什么要别人给你回报?
大学录取你,这不是给你努力的回报,而是在对你进行投资。
我有个朋友的儿子,现在自己创业了,但是当初一度想去斯坦福商学院。他和负责招生的人聊天,对方跟他说:
“名校有个很奇怪的特点——如果上名校对你很重要,那我们就不愿意录取你;如果上名校对你来说无所谓,我们反而更愿意录取你。”
如果你拿名校当光环,你可能就配不上名校。如果你自己很厉害,不拿名校当回事儿,名校反而更把你当回事儿。这和中国的高考和考研,是不是完全不同呢?
我的第二个感慨是咱们中国有些“优等生”的格局不行
比如说,你可能经常听说,有一个中国女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一路上名校,结果嫁了一个有钱的丈夫,然后辞职做了家庭主妇。你当然不能说她对社会毫无贡献,但这种贡献是不是有负于名校对她的栽培呢?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女生可能成绩稍微差些,但她曾经只身前往阿富汗当志愿者,或者当过战地记者,表现得有勇有谋。任何人都知道,这个女生将来一定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给学校带来更高的声望。名校当然更愿意录取她。
学业上的差别,其实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你不就比别人多背了几个单词吗?在标准化考试上多考了几分,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5由此得到
公司招人,名校录取,怎么做才叫公平?在只看分数的时代你可以谈公平。在现在这个时代,你只能谈价值。

此内容归罗辑思维团队出品的「得到」APP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合作请联系:iget@luojilab.com



获得一个东西,总是有两个思路——
一个是“竞争者思路”。重点是我搞不搞得到?
一个是“修炼者思路”。重点是我配不配得上?
前者总是希望有清晰的规则。
后者总是有出其不意的赢家。
前者崇尚单一力量。
后者期待多元世界。
正如追女孩。
前者希望把九百朵玫瑰和一摞房产证拍在桌上,速战速决。
后者也许只是赢在仪容整洁,目光淡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3-29 19:4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