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82|回复: 1

[语音]2017.02.07 规则《我们的假期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7-2-7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胖微信语音
规则
关键词规则。昨天我们向大学生发了个请求,请他们推荐身边好的大学老师。有人说这还用得着推荐吗,学校里面有的是评审机制,什么长江学者国务院津贴学者,这不就是好老师吗。哎,这就引出一个话题,叫规则老化。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教育和医疗部门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就衡量人才呢总是强调科研,说白了就是发论文呢。所以如果一个医生,他临床看病的水平很高,但是不擅长写论文,在医疗体系里面就很吃亏。同样一个大学老师,如果教学水平很高,在学生那也很有魅力,但是就是出的书发的论文太少,那这个体制对他也就未必公平啊。哎,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他力量来纠偏嘛。所以你看什么时候规则不是规定地越细执行的越严就是好规则,而是能自我迭代对抗老化的才是好规则。
今天您往下拖,给你看片文章。规则。

今日微信推荐
一张图告诉你如何做超人爸爸
节假日 宗教色彩 演变
犯罪 中产阶级 个人权利
骚乱 工作狂 文化内涵

共计 2317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5 分钟


所有的传统节假日,追溯起来往往都具有宗教色彩,是为庆祝或纪念鬼神而特别设立的神圣时刻,看看英语中“假期”一词含义的演变就知道了:holiday原本出自holy day(神圣之日)。
但现代英语中的holiday,已经完全没有了“神圣”的意味。在现代人眼里,假日多半也只剩下世俗的色彩——
那只是为了工作之余进行休闲、放松而已,休假乃是一种个人权利。
作为调节人们生命节律的特定日子,假日的演变也折射出了社会自身的演变。

1不该劳动时劳动,是一种犯罪
与通常的设想不同,古代社会的人们虽然物质条件远不能和现代人比,但他们倒是有更多的闲暇。
4世纪以后的罗马帝国,作为休息日的节日竟达每年184天,即使工作日的劳动时间也都很短。
按照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世界的价值观,“不该劳动时劳动,比该劳动时不劳动,罪过要大得多”,因为当时资源有限,一个人如果辛勤劳动,就会耗掉别人的土地和资源,那不仅卑劣,甚至是犯罪。
照英国史学家彼得·伯克的说法,传统社会里的人们总是生活在“对上一个节日的回味,以及对下一个节日的期盼之中”,而且他们看来不必期盼很久就能等来下一个假日。

2 节假日减少是两千年来总趋势
中国的情况也类似,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越到后来假日越少。
据考证:
汉朝时中国官方规定是每五天可休一天,到唐朝变为十日一休,随着公务员需要处理的事务愈益增多,到明清时完全废止了这类旬假。唐朝时一年尚有多达53天日常的国定假日,宋朝54天,但到元朝锐减至16天,明清甚至更少。
与此同时,每天的工作时间也在延长:
唐代长安城的商业活动,要直到中午击鼓200下才开市,到日落前七刻钟击钲300下散市,每天仅营业不过四五个小时;但宋代开封、临安已出现了夜晚仍然营业的店铺,明清时大城市里有若干商店在年假里也照常营业了。今天,我们更有了“每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店铺。
这种螺旋上升的现象,几乎是每个社会在进化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
14世纪钟表的发明,逐渐使欧洲人(继而是全世界人)变成遵守时间的人;
又正是电灯的发明,才使夜晚加班成为可能。
以宗教改革之后的荷兰为例,那是荷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但也是工作时间明显增加的一个时期。许多天主教节日被取消,周末休息无法保证,夜班制开始实行。
发展伴随着社会的世俗化,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逐渐发生变迁:
劳动被视为最高美德,节假日不再被认为是巩固传统和庆祝神恩的时间点,而仅仅是一件放松的事情。
在具有传统价值观的人看来,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现代精神。
西汉时小吏张扶是个工作狂,节假日还不肯休息,他上司薛宣非但没表扬他,反而说“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一笑相乐,斯亦可矣!”说得张扶十分惭愧。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科林斯人曾控诉可怕的雅典人:
他们一生的时间,都是在持续不断的艰苦危险的工作中度过的,很少享受财产;
他们把假期只看作是履行一种义务而已;
他们宁愿艰苦而活动,不愿和平而安宁。
雅典人的观念在如今看来与现代城市人何其相似,那是一种中产阶级精神:强调理性、克制,追求进步。
于是,对于中产阶级来说,节假日变成了工作和休闲转换的关键环节。在工作中争取更多节假日,也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种个人权利。

3 为了防止骚乱,国家决定少过节
工作并不是近现代国家减少假日的唯一原因,另一个原因是:骚乱和造反经常在重大节日期间发生。
《大清律例》就特别防备在节假日期间以“迎神赛会”为名发动骚乱,因为传统社会的节假日常有宗教色彩,且聚集大量混杂的人群,一旦聚众骚乱,很难控制。
在法国宗教战争期间,节日聚会也特别容易转化为暴力行动,因此许多法国贵族强烈主张从整体上改造大众文化,并建议取消某些特殊节日。
1871年,在刚统一的意大利,甚至有政治家为此辩解说:“一个自由的国家不应追随专制政府的习惯,它们对用节日来娱乐臣民有着极大的兴趣,目的是让臣民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情况,也没有时间痛惜自由。”
当然,要取消人们传承多年的节假日并不容易。1839年,法国司法大臣就不得不承认:“经验证明,整个帝国时期根本不可能完全取消那些节日,群众的愿望和习惯总是会战胜政府的干预。”

4 现代人,是一群程度不等的工作狂
节假日逐渐被视为一种个人权利,这表明着一种极为关键的时代变迁。人类社会最初设立节日,是为了体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那个宇宙的节律,因而往往是一场集体参与的狂欢,现在则被完全私人化了。
马林诺夫斯基在其名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说,大型仪典、节日、舞蹈、部落竞技和娱乐本都是土著真正投入热情的活动,从中找到快乐和生命的意义;这些活动的逐渐衰落和失去吸引力,也就等于斩断了其生命线。
这个问题其实中国人也一直在反思:
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中文化内涵的流失,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巨大的文化断裂。其结果,人们首先感到的一点是,节日很少有真正的节日气氛,只不过是“不用上班的日子”。
真正的危险在于: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之后,我们已经变得很难平静下来。现代人即使在休假也常常安排得像工作一样分秒必争,看看旅行团的时间表就知道了。
苏珊·桑塔格曾讽刺说,“使用相机,可平息工作狂的人在度假或自以为要玩乐时,所感到的不工作的焦虑”,因为拍照可以让他们在度假时,产生一种像是在工作似的感觉。
事实上,很多人停顿下来时,获得的常常不是安详,而是无所适从和焦虑。我们恐惧浪费时间,感觉“总得干点什么”。正如芒福德所言,在一个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里,人类没有了永恒。
这也难怪。毕竟大多数现代社会的男性成员,在社会的工业化阶段,都把大部分醒着的时间和壮年生命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以至于现代人事实上是程度不等的工作狂。
在1850年代,西方人醒着的时间中平均70%用于工作;此后有系统地下降,到1994年清醒时间中仅有14%用于工作——这预示着人们进入了后现代社会。
这似乎是在向历史的致敬和回归。

本文由作者 维舟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公众号:维舟(weizhousw)。



节日演化的另一个趋势是——
碎片化。
对于歌迷来说,《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的决赛就是节日。
对于剁手党来说,双十一就是节日。
对于商学院来说,校友聚会就是节日。
放假,可以全民统一。
狂欢,不妨各有心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膨胀螺丝

发表于 2017-2-7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20 06:4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