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76|回复: 1

[语音]2017.03.27 原因《成功学,一种自恋陷阱》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7-3-27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胖微信语音
原因
关键词原因。很多人都在说批判性思维,这当然很好,但是很多人也把批判性思维变成了不分青红皂白的抬杠。其实啊批判性思维也是有规律的是有很多工具的。比如说张泉零就跟我讲过一个思维工具叫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这个放在平时很好理解嘛。有人拿刀去砍人,这个刀是在商店买的那被砍的人如果去找商店的麻烦这就没什么道理呀,很好理解吧。哎,不过换个场景,很多人就把这个原理给忘了,比如前一阵有人跑进动物园被老虎给咬了,有评论家就说了。这是因为动物园的门票太贵,受害者买不起票才翻墙进动物园结果被老虎咬了。你看,这就是不懂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这个道理。你仔细想想啊,这样振振有词的评论,在网上是经常能看见。
今天您往下拖,给你看吴伯凡老师的文章为什么不要讲成功学。原因。

今日微信推荐
用这一招,让你的口才提升一个台阶
学习效率低,是因为你不够功利
为什么“你的收入等于五个朋友的平均值?”
成功学,一种自恋陷阱 |《伯凡·日知录》

共计 2248 字  戳此↑↑↑ 9 分钟听完  4.7MB
吴伯凡,著名媒体人,国内最受欢迎的财经脱口秀《冬吴相对论》主讲人,「得到」订阅专栏《伯凡·日知录》的作者。
管理中怎么利用人性的本能?婴儿夜里哭闹有什么“阴谋”?为什么说养狗,其实是狗在驯化人类?……
吴伯凡的野心,是用自己几十年的功力,帮你打通认知上的壁垒,把毫无关联的知识背后的深切关联一一揭示给你看。>>>戳此每天自我迭代


上周我在重读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时候,发现他讲了一个好玩的事:
有些病人已经被医生判了死刑,他们觉得反正生命快结束了,就选择了挥霍,各种的放荡不羁、不注意养生、暴饮暴食、抽烟喝酒、自暴自弃。
但是在这种无比的任性和放荡后,病人发现自己并没有在预判的时间死去,于是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病没了。
德鲁克说,如果病人把自己的痊愈归结为各种放荡任性、不注意养生的“后果”,那一定是错的。这样做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没有一种医学会承认这样一种逻辑。

1一种自恋陷阱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可能陷入到这样的陷阱当中:
当一个结果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把一种自己明显观察到、感觉到或者有意为之的行为,认作是形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的原因。
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因偏差。
最经典的例子是“雄鸡一唱天下白”。大公鸡爱犯这个毛病,每天它一叫,不久之后天亮了,它就以为天是自己叫亮的。其实,天亮不亮与它根本没有关系。
归因偏差是一种自恋陷阱,每个人在追溯自己对于一个事件的作用,尤其是当追溯一个有积极效果事件的时候,常常会高估自身的贡献度,而忽略其周围的人、事、环境以及根本不知道的那些原因对于这个结果的影响和贡献。
简单地说,结果是单一的,但是造成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这些原因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罗列、堆积关系,它们之间可能会形成各种超乎我们观察和认知的、复杂又模糊的连接。这些复杂和模糊的连接,共同成为一个结果的原因。
但是我们在总结的时候,常常会把某一个原因拎出来放在桌面上,因为这个所以那个,说起来很顺当。

2不要听成功学
我特别反对给年轻人讲成功故事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故事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到归因偏差里。
成功故事的结果就是一个人成功了,但是选择原因的时候,尤其是由成功者自己来总结的时候,他会选择一个最体面的、最能证明自己正确和英明的、最能够将自己推上神坛的原因拿出来。
如果你按照他给你讲的这个故事逻辑去追求成功的话,一定会被带到坑里去。
你可能听说过一个故事,某企业家讲他当年创业的时候去要两个车皮。不用说那个时候,两个车皮在今天也是稀缺的资源。
这个企业家拿着两瓶酒去求人办事,他自述说自己很正能量、很阳光,那个领导一看这小伙子有志气,这么年轻就要创业,胸有大志,应该鼓励,就没有要他那两瓶酒,给了他两个车皮。
这是我们听到的故事,真实的故事他没有告诉你。
他没有告诉你,他的爸爸是谁,他的岳父是谁,他的爸爸和岳父可能在他的成功里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假如我们看了他的自述就去创业,也拎着两瓶酒,非常侥幸地相信这两瓶酒待会儿还可以拿回来跟大家一块喝,因为那个人很可能看到了我的正能量,他就不会要这两瓶酒,那你就错了。
很多的成功故事都陷入到了严重的归因偏差里,最好不要听。

3重新认识迭代
所谓迭代,就是常犯错、早犯错、快犯错,在非致命的错误当中获取认知,迅速地改进自己的产品。
这里显然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归因。
顾客不买单,到底是什么原因,在打拼期会比较容易客观地来追溯原因。
但是如果这个产品成功了,如果这个企业获得了比较稳定的、比较高的地位的时候,陷入到归因偏差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尽管我们自己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尤其是领导者。
普通人都有那种高估自己贡献度的毛病,更何况事事顺心、言言悦耳的领导者:
自己本来想说的话下面的人一直在替你说,媒体也在说你如何的英明、如何的先知先觉,这时候套用钱钟书的一句话,“见别人对自己倾倒不已,你会不自觉地对自己倾倒不已”。
当你对自己倾倒不已的时候,你就会把95%以上的成功都归因于自己。可能你这样归因的时候心里头还不是那么有底的,但是外界的环境都告诉你,你是对的、你就是北斗星、你就是及时雨、你就是大家的指路明灯。
问题不在于你这么认为,最要命的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的时候,就可能会出问题了。
比如说你过去力排众议,开展了一个业务,启动了一个产品,后来的事实证明你的小伙伴们都反对的那个事你做成了,这个时候不需要你去呵斥他们,大家会形成一种共识——
老板是对的,跟老板相比,我们给他擦鞋都不配,我们唯一的职责就是听话;当我们的头脑当中越是认为什么东西不对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是错的,我们只能当跟班、当马仔,就是因为这个。
如果形成这样一种语境的话,归因偏差就不仅仅是一个逻辑错误了,很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美国的《财富》杂志曾经有一段时间评年度最愚蠢的CEO。这个榜与其说是让那些当事人尴尬的,不如说是让媒体尴尬的。
如果有闲工夫翻开这个杂志,你会发现一般上榜的人,多年前都被媒体们吹捧过。
当然,那个时候的吹捧和表扬也不是全错的,只是当时你成功的逻辑成为了你现在失败的逻辑。聪明和智慧都只是一个期权,都是回过头来对自己进行嘲弄、讽刺、拆台的分析。
如果你缺乏一种反讽精神,不能对自己进行拆台型的恶意评估,不能改变角度来审视自己和公司的成功,就会顺理成章地陷入到归因偏差里。

4由此得到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比认知升级更重要的是提防自己陷入到种种的认知谬误当中,要不然你认为自己是在升级,其实已经陷入到一个不自知的认知陷阱里。
认知偏差,就是我们很容易陷入的一种陷阱。它的学术的定义是,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
这些偏差,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
△ 很多寓言讲的就是认知偏差,比如守株待兔
当你有一个动机存在的时候,就会启动自己的意识雷达,这个意识雷达里只植入了几个有限的变量,对于其他变量漠不关心。这种情况下,一旦启动了认知,也就开始了搜集种种偏见的过程。

此内容归罗辑思维团队出品的「得到」App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合作请联系:iget@luojilab.com



传统社会变量很少。
“成功学”还有一些合理性。
比如,好好学习,考上医学院,努力奋斗,就能当上一个好医生。
现代社会变量太多。
任何“成功”,都是暂时的、片面的、多因素的。
很难再归到单一的原因。
还记得我20年前看到的一篇新闻稿——
《某机械厂狠抓计划生育,一季度实现生产开门红》。
现在看很荒唐。
当年倒是不觉得。
继续推荐《伯凡·日知录》,我最敬佩的思想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膨胀螺丝

发表于 2017-3-27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20 19:4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