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83|回复: 0

[语音]2017.03.31 收获《熊逸出山,带你一年读通52本思想经...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7-3-31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音]2017.03.31 收获《熊逸出山,带你一年读通52本思想经典》
罗胖微信语音
收获
关键词收获。话说几个月前我们开始了一项工程,要把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那些经典用大家听得懂、负担小、有启发的方式带领大家读一遍,删繁就简直达精髓。包括我在内大家都意识的到吗,像中国的左转,西方的理想国,这些经典至今仍然非常重要。但是知识存量那么多,我没办法再逐字逐句的去读了,我们就想深入了解又不能花那么多时间。咋办呢,这个产品就是服务于这个价值的。那首发的阵容呢,我们特别邀请了雄一老师。就是那微信王阳明春秋大义等等我最佩服的当代思想尹氏雄一。他会用一年时间,每天十分钟带领大家深入解读五十二本思想名著,那这个周五上新的产品就叫雄一书院,预祝大家收获多多。
今天您往下拖,给你看到底是哪五十二本书,熊又会怎样待你读。收获。

今日微信推荐
18000一斤的明前绿茶,怎么喝才算值回票价?
你的50000个灵感,再不记下就飞走了
智能时代,如何成为2%的领先者
《熊逸书院》  跨界读书
将分离的学科、孤立的经典,融会贯通
一年带你读通52本思想经典

共计 2567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5 分钟


读书越来越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尤其是阅读那些大部头的、艰深晦涩的经典,需要耗费海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知道很多人的阅读计划总是无疾而终,所以,如果你被《熊逸书院》这个专栏吸引——
应该是很希望有人手把手地带着你,用轻松简练、提纲挈领的方式让你飞速提升知识积累。
这当然没问题,但你得到的,不仅仅是这些。

1
我还想借着这些跨度广大的经典,帮你搭建一个知识框架。框架结构越合理、越稳固,你今后获取新知的速度就越快,吸收度就越高。
因为孤立的知识最难记忆和理解,它总是漂浮着,你必须用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来捕获它,使它成为框架当中的一个节点,和其他节点互相关联,彼此支撑。
用框架收纳新知,这就好比让一个个陌生人变成你的同学或同事,或者同学的死党、同事的妻子。
我还想借着这些跨度广大的经典,帮你融会贯通,让视野更开阔,让视角可以自由切换。
现代社会的知识趋势是专家型,要求一个人在一门学科的一个分支的一个细小的点上钻深钻透,全社会通过无数专家自觉不自觉地分工协作获得整体进步。
这当然是好事,也是必然,但作为个人,视野和视角受限到这种程度,虽然可以强化他的专业竞争力,却弱化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力。
阅读经典也常会遇到这种问题,而当我们拓宽了视野,变换了视角,原先“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方,往往突然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我自己最深切的阅读体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理一点不错。我们的很多“多怪”,真的只是因为“少见”。
所以我想用这个专栏帮助你在不同的时代、地域、学科之间纵横驰骋,让你随心所欲地缩放视野、变换视角,摆脱盲人摸象的认知局限。
而且,你没猜错,你还会得到更多。

2
我们生而不自由,无往而不在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的双重枷锁之中。
我们自以为理性的、自主的决策,我们自以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我们自以为不久前才形成的社会格局,往往有着我们自己根本觉察不到的古老根源。
一些苍老的经典在今天貌似已经失去活力,至少不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但它们的真知与谬误在千百年前激起的涟漪,直到今天,仍然在寂静中影响着我们。
正是它们决定着“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
是的,我还会在这个专栏里,借着对经典的解读,剖析我们思维最底层的文化基因。

3
这一整年的专栏,给你的就是这样一种完整的收获:
(1)为你剖析至少52部思想经典的内核、流变、影响与疑难,理解它们的真知与谬误如何成为构建我们文明的基石。
我会用轻松简练、提纲挈领的方式让你绕开一切弯路,飞速提升知识积累。
(2)我会借着这些跨度广大的经典,帮你搭建一个结构合理、稳定性和扩容能力兼备的知识框架。
使你在告别我这个专栏之后,也可以对新知识有高效的获取和吸收能力。
(3)我还会借着这些跨度广大的经典,帮你融会贯通,让视野更开阔,让视角可以自由切换,摆脱盲人摸象的认知方式。
(4)让你借着对这些经典的解读,理解我们思维最底层的文化基因,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社会从何而来。
(5)经典不是快餐,它能给你的不是现学现用的花哨招式,而是以无招胜有招、以无用为大用的浑厚内力,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洪荒之力。


4
许多年来,总是不断有人要我开列指导性的书单,我的答复从来都是:
就你感兴趣的领域胡看、乱看,不要在意什么好书坏书,尽可能“竭泽而渔”就好。
看看坏书又何妨,看它们到底怎么坏,又是如何既坏又被人追捧,这里边就藏着耐人寻味的内容。而看得多了,自然就有了辨别力和贯通感。
这是我自己的读书方法,一种作为“时间的敌人”的读书方法,因为我自己多年来的生活也无非就是读书、译书、写书,耗得起冷板凳。
我的老读者应该都有一种感受:我自己的书也很有一点“时间的敌人”的味道。
但是这一次,我以《熊逸书院》这个专栏加入「得到」大家庭——
与时间为敌的事情留给自己,改弦更张,专心为大家来做“时间的朋友”,这真要感谢罗胖的特殊天赋。

5
我这个专栏,一年选52部经典来讲。选书的范围比较广,并不限于某个特定的学科,而是涵盖几乎全部的人文社科领域,用交叉火力养成通识。
我的写作一直都是这种路数,这是我的老读者们很熟悉的。我现在虽然转战「得到」,但我毕竟还是我嘛。
选讲哪些经典,我的标准大致有以下几点:
(1)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力的作品。
比如“四书”,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历史地位,但我不会单独讲解原典,而是把原典结合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一起来讲。
因为“四书”真正的影响力并不来自前者,而是来自后者。

(2)被低估的经典。
比如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我认为它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形成最佳互补,联手解释出经济学最核心的原理。
但后者名满天下,前者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不被当做正经的经济学著作。
在我看来,理解经济学更需要我们有广博的知识,因为纯粹的经济现象几乎是不存在的,很多经济问题在本质上都不是经济问题,这正是经济学家经常冒火的原因。

(3)难啃的大部头。
比如“春秋三传”,这是理解中国传统的头号必读书,但普通读者不大可能花上几年的时间把它硬啃下来。
而奠定西方文明的“两希传统”(希腊和希伯来)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各种长篇大论,还有厚厚的《圣经》,都不是短时间内能消化掉的。

(4)从我私人的角度,感觉最适合彼此参照的经典。
比如讲《仪礼》和《礼记》的时候,我会顺带谈谈加缪的《局外人》。
再如《老子》和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四书”当中的《大学》和哈斯金斯的《大学的兴起》,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书,参照来看会别有一番收获。
还有些观点对立的经典,比如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和桑巴特的《奢侈与资本主义》,它们交火得越凶,我们收获的越多。
(5)关乎思想流变脉络的经典。
比如,读王国维小小一本《人间词话》。
从康德、叔本华贯通下来,这是经线;从中国古典词论贯通下来,这是纬线。把经线和纬线梳理清楚,我们才能看得懂锦缎从何而来。
你以为你懂的,其实也许没懂。你觉得晦涩难懂的,有时只因为缺乏一些积淀,看不出若隐若现的脉络。


6
我不会就一部书论一部书,而是会把每一部书放进我自己的知识框架里来做分析和解剖。
跨界读书,站在现代学术的领地往回看,最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
  • 借助经济学最粗浅的常识,就可以轻松看懂古人纷繁错杂的变法斗争;
  • 借助人类学的一点田野调查报告,就会对国学里某个艰深思想恍然大悟;
  • 或者从丰富的历史当中,看出今天某个经济政策的必然走向。

一年之后你会发现,那些分立的学科、分立的经典,渐渐也会在你的心里连成一体。
这种求知的旅程更像是过关斩将、攻城略地,快感十足。你天天在和古往今来第一流的智者对话、交锋,以战养战,吸光他们的内力,学会他们的武功,再挑战下一名高手。

7
我自己读书的初衷,不是为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是为了满足心底的好奇,而在过程中慢慢感到——
每一个学科,每一部经典,都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套或一件利器。
如果把它们比作镜片的话,那么,在头脑里营造你的瞭望塔,不断添置大大小小的望远镜、显微镜,还有各种一般人连名字都叫不出的镜子,你的视野当然因此而不同,你的世界当然也会因为视野的不同而发生巨变。
如果这个专栏能被认可,那么,作为一名无证导游,我很愿意带你继续东游西逛,毕竟在如此广袤的时空里,还有那么多精彩的景点值得去欣赏、去体会、去激动。
短短一年的线路设计让我不得不放弃很多绝世风光,而类似于卢浮宫那样的单个景区,又怎么是短时间内可以看够并看透的?
还有各种少有人走过的路、少有人看见的美,都是我很想指给你的。
最后,很希望我这个专栏能够让你喜欢,因为——请原谅我在这里小小地矫情一下,用R.S.托马斯的一节诗歌收尾:
因为围绕着你
慢慢转动着一整个世界,
辽阔而富于意义,不亚于伟大的
柏拉图孤寂心灵的任何构想。

祝么么哒!

2017年3月

戳此↓↓↓感受经典



《熊逸书院》得到订阅熊逸专栏(年付费产品)

¥1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20 18:35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