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27|回复: 0

[语音]2017.05.03 决策《三招告别“选择障碍症”》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7-5-4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胖微信语音
决策
关键词决策。做决策这件事儿之所以很难并不是因为搞不清楚选择的利弊,真正难的是摆脱两个因素的干扰。第一呢,是你会有大量的存量包袱,比如说你的习惯你的既得利益等等。那第二个因素呢,是各种情绪,比如说焦虑啊,厌恶啊等等。所以做一个重大的决策,有一个很巧妙的心法啊,就是要想办法启动一种叫旁观者的心态。比如说你假设这件事发生在你朋友身上,你给他出主意,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再比如说你假设是十年后的你给现在的你提建议。再比如说不仅想选择哪个好处大,也可以反过来想想啊,放弃哪个选择你比较不舍得。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让你抽离出来,摆脱存量因素和情绪因素的影响。
今天您往下拖,给你看万维刚老师帮你整理的做决策的三个窍门儿。决策。

今日微信推荐
这两件母亲节礼物,给你最重视的两个女人
9岁孩子都能懂,用漫画讲明白的经济学
成大事者怎么才能不纠结 |《精英日课》

共计 2452 字  戳此↑↑↑ 12 分钟听完  5.7MB

上周我给儿子买了三本书,先看哪一本呢?
他把三本书都摆在地上,一边念一首咒语一样的儿歌,一边用手指轮流指向三本书,咒语念完,手指停在一本书上,他就选这本书。
这当然不是科学决策法,但是这个办法也有个好处,就是他一点都不纠结,选中哪个就是哪个,然后坚决执行。
这段时间,我都在用希斯兄弟《决断: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这本书来说“决策科学”。
真实的决策,往往都是充满纠结的。决策,就是要在看起来各有优点和缺点,没有明显好坏差异的几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罗辑思维出过一本书叫《成大事者不纠结》,那面对重大选择怎么才能不纠结呢?
希斯兄弟给了三个办法。

第一招:设立反对派
1. 感情用事,有时源于过度自信
上周咱们《精英日课》有位读者叫李振鹏,本来有个体制内的稳定工作,但是特别想去深圳发展。他使用富兰克林“道德算数”的方法,列举了各种不去的理由,但是感到“一万个坏处都敌不过一个‘想’字”。
我很钦佩和赞成这个冒险精神,但这是一个不科学的决策方法,有点感情用事。
当我们特别想干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会产生“确认偏误”,就是只能听得进去正面的意见,听不进去反面的意见了。
这往往是过度自信的结果。
举一个例子,大公司的CEO,特别喜欢收购别人的公司,而且经常给一个明显高于市场价的收购价。
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收购的案例,最后的结果很多都不好。比如说著名的惠普收购康柏,还有这几年Yahoo收购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公司。
那CEO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收购公司呢?
我们之前讲过的《独裁者手册》这本书,说这是因为收购公司可以扩大CEO的个人权势,对公司并无好处。
而希斯兄弟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CEO的傲慢。
你想想,假设你有个做得很好的公司,近年来在市场上很有名气 —— 而我财大气粗,根本不跟你竞争,我直接收购你的公司。我给你一个你不可能拒绝的offer,这简直就是攻城略地,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实在太吸引人了 —— 更何况花的还是公司的钱。
有研究者做过一个统计,说主流媒体上每多一篇吹捧这个CEO的报道,这个CEO收购下一个公司的时候,就愿意多付4.8%的溢价。
比如你的公司值1亿美元,现在有个大公司可能要收购你的公司,那你赶紧找记者,发表一篇吹捧这个大公司的CEO的文章 —— 然后他愿意出的收购价就能增加480万美元。

2. 蓝军部队:奉命唱“反调”
这就是当你特别想干一件事的时候,尤其是如果这件事能给你带来感情上的回报,你就可能一意孤行。那怎么才能阻止这些被荣誉冲昏了头脑的CEO呢?
这就必须建立反对派。
上次咱们说过的那本《巨人的工具》中,有个风险投资公司提供了一条经验:每个决定,都要特别设立反对派。
作为反对派,哪怕你心里支持这笔投资,你在开会的时候也要想方设法列举反对的理由。如果听过所有反对理由之后,你们还是决定要投资,那这个投资决定就可能是比较靠谱的。
希斯兄弟说,现在绝大多数公司的战略决策过程中,是没有正式的反对派的,这就好比说法庭审判只有检察官没有辩护律师。
一个好办法是每次讨论决策之前,专门制定一支“蓝军”部队,让他们专门唱反调。这个好处是既然他是奉命反对,讨论起来大家就不会觉得他是在反对我这个人,是对事不对人。
我们一般的个人决策是不是也需要“蓝军”呢?找几个朋友提提反对意见,帮你用理智战胜情感,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求骂醒”。

第二招:从远处旁观
1. 10/10/10法则
做选择时候的很多纠结,其实是各种复杂情绪在影响你的判断。“旁观者清”,其实就是因为旁观者没有你那么多复杂情绪,往往能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可是我们也不能什么事情都听从“旁观者”的意见,毕竟最了解情况的人还是我们自己。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旁观者。
希斯兄弟介绍了一个特别好的旁观技术,叫“ 10/10/10法则 ”。
这个方法要求你从三个时间尺度去考虑一个问题:
  • 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作何感想?
  • 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 10年之后,你又会作何感想?


2. 安妮要不要给卡尔表白
一起来看个例子。
有个青年女性叫安妮,她有个男朋友叫卡尔。
两人正式交往已经九个月了,安妮对卡尔非常满意,想要赶紧结婚生孩子,但是卡尔的态度不明朗。两人相处以来,还没有谁说过“我爱你”这句决定性的话。
这个周末,安妮和卡尔要一起出去度假,安妮认为这是一个摊牌的机会。但是安妮有点拿不定主意,有点紧张,有点害怕,特别是担心如果卡尔拒绝。
于是就请希斯兄弟帮忙。
希斯兄弟判断,安妮现在的纠结,完全是短期情绪的作用,而“10/10/10法则”最适合克服短期情绪。
希斯兄弟就让安妮考虑,如果跟卡尔表白,自己10分钟、10个月和10年之后会怎么看待这次的决定。
安妮说,
10分钟之后,我会很紧张,但是我也会很自豪自己说了。
10个月之后,就算被卡尔拒绝了,我大概也不会后悔。
10年之后,这次表白可能根本就不是个事儿,或者那时候我跟卡尔生活在一起,或者我跟别人生活在一起。
这么一分析,结论当然是向卡尔摊牌。这其实就是一种旁观者思维,站在一个远距离考虑问题,所有短期的情绪,什么害怕、紧张,可能就都不重要了。

3. 旁观者思维:自我代入和第二语言
另一个使用旁观者思维的办法是,当你面临困难选择的时候,你可以问自己: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面临这个选择,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我前段时间还看到过一个研究,说如果用第二语言,也就是一门外语思考,更有利于做出正确决策。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使用外语毕竟隔着一层,不善于表达短期情绪。
这也是一种旁观者思维。
如果这样还不能做出最终决定,那我们还有第三个办法。

第三招:考虑价值观
前面两个办法都是用理智战胜情感,让自己尽可能客观地分析利弊。但是任何分析都是有限的,到最后可能还是面临一个利益计算已经无法判断优劣的局面。
就比如咱们开头说的这个当公务员还是去一线城市闯荡的问题,最后就有可能是一个两难选择,事实上有的人当公务员当得很好,有的人出去也闯荡得很好。
这个时候,就得看个人的“价值观”是什么了。
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你设定的“优先级”(priority)是什么样的,说白了就是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作为一个企业,你认为让消费者满意最重要,让股东满意最重要,还是让员工满意最重要?
这三个满意很多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有时候也会产生矛盾——
如果让消费者满意最重要,那就少赚点钱多服务一些人;
如果让股东满意最重要,那就尽可能扩大利润;
如果让员工满意最重要,那就干脆像美联航一样,为了给自己员工让座可以把乘客直接拉下飞机。
企业家事先把这个价值观跟员工说好,员工遇到两难选择就知道怎么决策。
所以,价值观不是一句空话。不过希斯兄弟说,一般人做事往往做着做着就忘了自己的优先级,有时候随波逐流,最好时不时反省一下核心价值观。

由此得到
1. 把兼听则明程序化,并且要求给出具体的反对理由;
2. 克服短期情绪,尽量从远距离考虑问题;
3. 如果利益计算已经无法让你判断优劣,那就想想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本文版权归罗辑思维团队出品的「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合作请联系:ljsw@luojilab.com


决策不仅是选择。
决策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是——“去疑”。
好的决策,不是万般无奈,而是信心满满。
决策最终起作用的方式,不仅是做对了选择,
更有可能是——
选择本身未必对,
但是因为坚信它对,
所以,就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27 03:3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