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76|回复: 0

[语音]2017.05.04 资源《想辞职?先跨过这两个坑》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7-5-4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胖微信语音
资源
关键词资源。我们都有一个倾向,就是低估已有的资源,而高估还没有的资源。在决策中要是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很要命啊,比如说前两天啊,我们有位朋友想去乡下办民宿,就是开旅馆挣钱,说了一大堆理由什么城里有雾霾,压力大,那个地方风景有多好等等。但是我们周边的朋友都发现有很多资源的价值,他根本就没想过,比如说大城市政府办事的效率高,大城市里社会分工很细,不用什么事都自己来等等,但是他不听啊,后来他果然办民宿失败了。回来之后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其他的困难都能忍呢,就是忽略了一个小问题,乡下蚊子太多了,这个忍不了,嘿嘿,你看城里房子蚊子少这个好处,你在城里是感受不到的,这就是他忽略的资源。
今天您往下拖,你看吴军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资源。

今日微信推荐

为什么从小我们就被要求必须有礼貌
这些公司伟大,是因为有跟你一样的好习惯
送上钻石、珍珠,还有你的爱

缪贤的误区 | 《硅谷来信》

共计 2093 字  戳此↑↑↑ 12 分钟听完  5.7MB

辞职创业为什么会失败?
在谈今天的话题之前,先讲讲我的几个经历。
我过去经常在一个有名的家具店买家具,我每次去都找同一个销售经理,她会非常热情地接待我,时间一长,就非常熟悉了,几年下来我给她带去不少生意。
后来有一天,她约我喝咖啡,告诉我她去了原来那家店的竞争对手那里,希望我还能像从前那样照顾她的生意。
我虽然非常客气地对她表示支持,但是以后很多年,从来没有在她的新公司买过一件家具。相反,在她的老东家那里,很快又有一位新的销售经理和我成为了朋友。
我曾经用过高盛帮我管理财务。高盛里面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的基金回报非常高,在行业里很有名。
虽然他们自己也获得了很高的奖金,但是相比他们为公司带来的收益,比例非常低。
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这样的人从高盛出来,成立自己的基金,他们原先一部分客户就被他们带了出来,这些人为他们提供了锚定资本。而我也时不时地会收到他们的来信,希望继续和我做生意。
但是,这些人几乎没有一个能复制他们在高盛里面的表现,当然我也就没有再和他们有往来。
类似地,很多风险投资人,包括一些在红杉资本和凯鹏华盈工作的合伙人,也会在有很多资源,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后,成立自己的公司。但是,投资的效果要远远低于他们在之前基金中的表现。
这一类的事情我们还能举出很多。

离职者误区一:
忽视人脉的光环
虽然这些人所处的行业不同,技能不同,但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有两个地方是相似的。
首先,他们觉得原来的单位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低估了自己的价值。
其次,他们在原有的单位都获得了成功,因此是有能力的,更重要的是有人脉关系。事实上,确实有少数顾客会表示,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还是你的顾客,这些人无疑帮助那些离职者下定决心。
遗憾的是,这些人也有共同的误区。
首先,他们的人脉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原有的单位,比如高盛和那家高端家具店。一旦没有了高盛这样的光环,在很多人看来就不那么值钱了。

离职者误区二:
忽视隐含资源
虽然大部分人在离职时,会考虑到原来单位资源的作用,但是他们忽视了隐含资源
什么是隐含资源呢?
举一个例子,大部分投资人在市场表现好的时候,都会对基金经理们满意。但是,在表现不好的时候,很多人会撤资。
如果钱放到了高盛,即使市场表现不好,投资人会想,这个时间高盛尚且如此,其它的就更信不过了,因此钱还是留在了高盛。这样,基金经理就有机会重新把业务做起来。
但是,同样的管理者,如果不是代表高盛,而是他们自己,即使在股市偶尔表现不好的时候,大家也难以宽容他们,他们就没有了第二次机会。
这种资源是隐含的。在高盛或者凯鹏华盈获得成功的人,无意中利用了大量的公司的隐含资源,但他们常常不自知。

奖金多少,市场决定
从高盛这样的公司出来的人,经常会觉得自己的钱分得少。
觉得分成不够高的人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高盛之所以给他们那么多的奖金,既不更多,也不更少,是由市场决定的。
如果高盛每一个人出去创业都能成功,高盛就会自动地将分成比例提高。这就是为什么Google给杰夫·迪恩这样的人,比一般公司CEO更高的股票奖金的原因。
市场是非常有效的。

你背后的牌子,也许比个人知名度更重要
大约从2010年开始,很多著名的媒体人离开了原来的大媒体,特别是电视台,出来创业。甚至早在2008、2009年前后,就有央视等知名媒体的名人出来创业。今天回过头来看,成功的极少,比IT行业离职创业的人成功率低很多。
这种现象颇有点奇怪,因为那些知名媒体人,有知名度,有人脉,有人投资。而IT行业出来的人,即便在一个大公司做到了总监,或者在一个中型公司做到了高管,其实并没有什么人知道。
但凡从传统媒体出来的人,都有两个特点。
首先是有情怀,要做一件自己深思熟虑了很久,准备了很久的事情。第二是觉得自己原来的单位没有活力,使得自己没有了机会。
但是他们和前面提到的高盛等公司的人一样,都陷入了相同的误区。
我曾经跟随一些大媒体在北美采访,也帮助他们联系过一些采访。如果用CCTV这样的牌子去大公司敲门,大家就欢迎并接受采访。但是,如果是最牛气的主持人在离开CCTV后,以自己的名义采访,很多公司就都不接受采访了。
国内某位知名度极高的媒体人,想采访一下IBM的沃森医疗机器人团队,人家只让她站在门外透过玻璃门遥望机柜。而当她提出采访Google时,对方干脆直接婉言谢绝了。
这些被采访的大公司其实对是否有必要接受采访是很清楚的,它们看重的是媒体人后面的那块牌子,而不是媒体人自己的知名度。

跳出“缪贤的误区”
“缪贤的误区”,出自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载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话说蔺相如,原本是赵国宦者令(主管宦官内侍的头目)缪贤的门客。缪贤在跟随赵王出使,与燕国国王相会时,燕王对他很好,愿私下里结交他。后来缪贤犯了错误,想逃到燕国去,征求蔺相如的意见。
蔺相如说,不可,当初燕王对你好,因为你是赵国的宠臣,对方其实是冲着赵国来的,并非冲着你,今天你落魄了跑去投奔,一钱不值,燕王肯定把你绑了送回来。后来,缪贤听了蔺相如的建议,跑去找赵王认了个错,获得了赵王的原谅。
缪贤思维的误区在于,他搞错了燕王对他好的原因。

大公司的光环无疑会给里面一些人很多方便,他们更容易建立起广泛的人脉,但是他们需要分清楚,对方的善意是冲着他们来的,还是冲着背后的单位来的。
我在《大学之路》中讲,真正的好大学是这样的——
当它们的毕业生走出校门时,他们不再需要把母校的名字挂在嘴边,因为他们的本领本身说明了一切。如果一个人从名校毕业,还总不断要提醒别人他的这个经历,不啻为教育的失败。
明星企业或者单位和明星员工们的关系大抵也是如此。
英雄不问出身。
祝好运。

2017年5月1日于硅谷



本文版权归罗辑思维团队出品的「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合作请联系:ljsw@luojilab.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24 17:05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