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42|回复: 0

2017.05.24 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7-5-24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梦游者》,里面梳理了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夜的细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特别惨烈,但是在开战之前,双方政府和民众,其实谁都没有想到,战争的结果会是这个样子。所以,作者才用了“梦游”两个字做书名。


其中,最著名的“梦游”事件,就是“萨拉热窝”事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简单说,就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亚,在萨拉热窝友好访问的时候,被一个叫普林希普的民族主义者给刺杀了。


过去,一般对这个刺杀事件的解释,是说奥匈帝国欺人太甚,居然在塞尔维亚的国耻日这一天,搞军事演习和友好访问,明摆着是侮辱性的挑衅嘛!所以,即便算不上自己找死,多少也有点作。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站在塞尔维亚人的角度,6月28日这一天确实是国耻日;可站在斐迪南大公的角度,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这一天是他和妻子索菲亚的结婚纪念日。


索菲亚不是贵族出身,所以在奥匈帝国很不受待见,斐迪南这才安排6月28这天访问萨拉热窝,让媳妇享受一下王妃的待遇。


更大的误会是,斐迪南并不是一个蛮横的帝国独裁者,相反他是一个在政治上很温和的人。如果斐迪南活着,当了奥匈帝国的皇帝,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


总之,“萨拉热窝”事件,本质上不是一个反抗侵略的英雄故事,而是彻头彻尾的误会和悲剧。这个悲剧,不仅让斐迪南夫妇丢了性命,还把整个欧洲拖入了四年的战火之中。


现在我们看战前的细节,其实这个悲剧完全可以避免。早在一个月以前,塞尔维亚当局就知道有人要刺杀斐迪南大公。可是,这些知道情报的人却很为难——刺杀奥匈帝国的皇储,这是多大的罪名,塞尔维亚政府可担不起。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敢公开反对,因为策划刺杀的那群人有一个特殊的光环,就是塞尔维亚的爱国者。上一任政府就是他们暴力推翻的,所以现任政府不敢轻易得罪他们。


塞尔维亚政府想来想去,只能采用一种很迂回的方式去暗示——由外交部长出面告诉法国公使,这是绕了一个多大的弯子。塞尔维亚外交部长告诉法国公使,他们听到了一些关于刺杀行动风声,法国公使最好能传个消息给奥匈帝国。结果大家都应该想到,对于这种模糊的信息,斐迪南大公完全没当回事,甚至觉得这是塞尔维亚在试图威胁。一个一心想讨好老婆的男人,可能头脑也没有那么清楚。


总之,悲剧最后还是发生了。


隔了一百年,我们可以说是斐迪南大公太掉以轻心,也可以说普林希普这些民族主义者太愤慨激进了,但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的关键,是他们的行为模式,都是试图通过外部视角,从单一的信号,来理解一个组织的总体意图,结果造成了行动上的误判。

什么意思?


你看,刺客普林希普,他们想对付的是奥匈帝国,但是奥匈帝国这个大组织的意图,只能反映在一些单一信号上。所以,斐迪南大公作为奥匈帝国的皇储,他选择6月28日这个来访日期,就成了刺客们判断奥匈帝国意图的依据。他们没想到,这是一个外部视角的单一信号。


而从奥匈帝国的内部视角来看,斐迪南大公只是在结婚纪念日这天来度蜜月,不是为了羞辱塞尔维亚。


反过来也一样,在奥匈帝国这边,塞尔维亚也是一个复杂系统。站在外部视角来看,只能把它看成是一体的。所以,当塞尔维亚当局给出各种暗示的时候,奥匈帝国当然觉得这是在威胁。斐迪南大公也没想到,在塞尔维亚内部视角来看,塞尔维亚政府已经是壮起胆子,做了最大程度的提醒了,是真有一伙人,在组织刺杀行动啊。

你看,误会就是这么发生的。


其实类似的事在我们身边特别普遍。


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就问一个长期生活在美国的华人朋友,关于某件事,美国人怎么看?那位朋友苦笑,说哪有什么美国人怎么看。美国复杂着呢,任何事都会分成两派,都会吵得一塌糊涂。一件事,也许总统本人有看法,但是总统也受制于很多力量;就算总统有说了算的地方,总统也会下台啊;即使政府发了公告,这些态度也不是不能改变。所以,不存在一个有任何确定看法的“美国”。


你看,这就是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的不同。


但是一般人很难认识到这种不同,为啥?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从远古进化而来的,那个时候每个人需要打交道的对象,都是少数的几个人。所以,我们的大脑,习惯了从某个具体的信号去判断一个人的态度。


从一个人,尤其是领头人的态度来判断一个群体的态度,这是人类形成的本能。


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群体变得极其庞大和复杂。一个群体的内部压力,有时候比外部压力还要大。所以,领导人说什么,组织公开对外说话的文告,这些态度也会受制于内部原因。所以他说的话,和他的真实意思,差距就很大。这可不是说谎,这是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的差异。


比如一个美国总统,如果对中国放狠话,也许不是什么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向,可能只是他的党派在美国面临中期选举,要讨好一下选民而已。


再比如说,有一家大公司,经常开发布会。我就问它的老板,你这些发布会开得有用吗?他说有用啊,开发布会,也不全是为了向外部说什么。主要是公司大了,有些事,如果不是发布会的日子定了,内部就会各种拖延。所以,开发布会的目的是为了倒逼内部,甚至有时候这是主要目的。


如果没有想透这一层,我们往往就会从外部视角,通过单一信号,来理解一个组织的意图,结果造成行动上的误判。

说到这儿,肯定就有人困惑了,那怎么判明一个组织的意图呢?这可能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难题。不过也有一个方法,那就是——

不看言语,看格局。


举个例子,一个机构,前后任领导之间的关系一般都不好,这和两个人的人品和气量没什么关系。


接任的领导,如果要想干事,总是会改变前任领导的某些安排。在接任者看来,这是正常的变革,在前任看来,这就是否定。再加上有的人,在两边示好、挑拨,说什么“ 现在这个领导,比您在的时候差远了“;或者反过来“就希望您上台呢,比原来那位强多了”。时间一长,这两个人自然就有了心结,只不过有的人涵养好,不表现出来而已。


所以,在前后任领导之间,他们的关系,是由格局决定的,他们说什么并不重要。


邓小平当年说过一句话,说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双方都互相需要,但是毕竟中国崛起多多少少都在挑战美国的地位。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我们说的——不看言语,看格局。


今天咱们就聊到这里,明天见。




如果点击图片无法购买,请将「得到」App升级到最新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3-29 19:28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