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74|回复: 0

2017.07.07 第293期丨液晶演义·之五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7-7-7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293期丨液晶演义·之五

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前几期节目,我们介绍了在液晶产业大战中,日本人是怎样被韩国人打败的。

原来,液晶产业有一个独特的“液晶周期”,每次周期的低谷,都创造出一个让新企业进入的机会。韩国人就是因为踩准了这个“液晶周期”,在低谷的时候,反而采取了激进的投资策略。等到产业一回暖,更多的液晶应用场景出现,韩国企业就反超日本,占了上风。

既然如此,就有人预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拥有巨额投资能力的中国企业,早晚也会杀入液晶产业,复制韩国人的成功。要是仅仅比投资能力,中国也不差钱啊。

最早,没人相信这个预言。大家认为,液晶这么高大上的产业,中国人根本玩不转。当然,后来的事实彻底改变了大家的想法。像京东方这样的中国液晶企业,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液晶产业的格局。虽然还没有全面压倒韩国,但中韩对抗赛的局面已经形成。

在介绍中国液晶产业崛起之前,我们还要再说一下液晶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有助于理解中国液晶企业迅速崛起的关键点。

前天的节目我们提到,日本在液晶领域的专利数量远远超过韩国和中国台湾,并且日本的专利往往是技术方面的。那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专利大多是哪些方面的呢?他们也不是外观设计之类的专利,大多是液晶面板大规模制造方面的创新。

这是什么意思?

说到科学技术的时候,我们脑子里往往会联想到实验室、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各种实验设备等等。技术由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研发出来,然后拿到工厂中去大规模投产,我们可以把这种技术称为实验室技术。日本人在液晶领域积累的专利,大部分都属于这种实验室技术。

与实验室技术不同,液晶产业的发展显示出另一种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的技术,就是工厂技术。韩国、中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液晶企业,后来大量积累的都是工厂技术。韩国企业疯狂的进攻性投资战略,让他们在工厂技术上一举领先,赶超了日本企业。

什么是工厂技术呢?

比如,在液晶生产中,避免灰尘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且,液晶生产对无尘的要求,比同为半导体的CPU还要高。生产CPU,是在一个大硅晶圆片上切割出很多小硅片,分别制成CPU。如果有尘埃进入,只是相应的那几片CPU受影响,其他大部分硅片不受影响。

但是液晶不行,液晶屏是一整块大玻璃。同样是混入10粒尘埃,CPU生产只要剔除那10片CPU即可,其他的还是合格品;液晶屏则是出现了10个不发光的坏点,整块屏因此就算不合格,彻底报废了。

因此,液晶生产对无尘车间的要求非常高。无尘技术本身并不复杂,在实验室中很容易小规模做到。但在实验室中做到没什么意义,重要又困难的是在大型厂房中做到。几十米高、各种设备轰轰运转、人来人往的巨大厂房,建成无尘车间,这完全是另一套技术。重点在于,这种技术只能在当时当地逐渐摸索、改进,不可能事先在实验室中完成,然后简单转移到工厂中。

这种只能在当时当地、结合实际生产而积累的技术,就是工厂技术。和实验室技术相比,单个的工厂技术或许不那么高深,甚至很不起眼,但大量的细小改进、点滴窍门积累起来,就成为一套竞争对手更难复制和超越的大技术。

这种技术甚至都不能用一本说明书来教给你,很多技术细节是存在于各个层次员工的脑子里。

《光变》这本书里介绍说,京东方刚投产某条液晶生产线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良品率低,只有60%左右。低良品率当然会让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工人们每天都要挥舞大锤砸碎不合格的液晶面板——简直心疼死了。

怎么提高良品率呢?不知道,大家只能在想得到的地方一点点改进。今天弄弄这里,明天弄弄那里,把尘埃的数量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出乎大家预期,良品率居然达到了95%!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黑科技,有的只是在生产现场无数点滴的改进和调整。


除了液晶生产以外,这种工厂技术在其他一些领域也有表现,比如常见的物流业。无论是仓储、传送带、公路运输这些环节,还是快递员蹬着小三轮车在街道上奔忙,看上去都不是什么高级技术,甚至就是简单劳动而已,大家使用的设备也都差不多。但把这些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修补软件硬件,完善各个细小步骤,确保物流系统的高效便捷,这一整套经验和技巧可就是工厂技术了。

都是电商企业,有的上午下单,下午就能送到,有的则需要好几天。同样,这其中没有了不起的黑科技,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解决方案和点滴改进。

举个我们自己的例子,「得到」App从今年开始,推出了“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就是把一本厚厚的几十万字的书,提炼成干货,在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里,讲给用户听,帮助用户迅速了解一本书的精髓,节省学习的时间。

这个产品的概念很好提出,我自己做这个方面的工作也有好几年,经验是足够的。但是,如果要推出一个企业级的产品,也就是要积累起足够数量的内容库,我一个人的力量就不够了。它需要一种工厂化的、组织化的生产能力。

你看,我个人的经验,就相当于实验室技术,也许质量不错,但是没有办法量产。怎么办?这就需要探索工厂技术。

现在我们“每天听本书”的团队,加起来也有几十人了,这么大的内容生产队伍,质量怎么保证、效率怎么提升、品质怎么监控、书单怎么选择、长期怎么迭代,都是问题。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就是不断地生产,不断地找人挑毛病,不断地总结规律,然后用品控手册一条条地固化下来。

直到有一天,我自己听这些产品,觉得挑不出什么毛病了,比我自己做水平还要齐整,我们才正式推出这个产品。


这个过程,就是研发工厂技术的过程。一旦累积出这样的技术,它不仅仅存在于纸面上,实际上还存储在每一个同事的脑子里,和他们之间的协作关系中,这个优势就很大了。

很多人的思维误区是:推崇实验室技术,轻视工厂技术。这其实是缺乏工业思维的表现。

工业思维,是要从规模上去考虑问题。养一头牛,精心饲养,问题就不大,但是养一万头牛呢?它就是巨大的系统,环节巨多,风险巨大,不是把养一头牛的技术复制一万次那么简单。

今天之所以说这个,是给下周我们讲中国液晶产业的突破和崛起,做个铺垫。这周的节目就是这样,祝各位周末愉快,下周见!


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今天的想法。

把下图分享出去,与更多的朋友一起终身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3-29 18:5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