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58|回复: 1

2017.07.11 第295期丨液晶演义·之七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7-7-14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294期丨液晶演义·之七


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我们从昨天的话题接着说。对于京东方来说,要想进入液晶产业,钱从哪里来,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当年韩国人就是靠着在液晶周期低谷的疯狂投资,才抄了日本人的后路。

这个策略说起来容易,也得有资本啊,钱从哪来呢?

京东方(原北京电子管厂)当年没什么钱,我们这个节目的策划人李子旸老师,他父母当年就是北京电子管厂的老职工。他回忆说,1992年,正是北京电子管厂最困难的时候。每个月给职工的5万元粮价补贴和17万元肉蛋菜补贴,一个万人大厂,就硬是拿不出这点钱来。最后不得不给北京市政府打报告,请求财政部门帮着掏这笔钱。

到了今天,京东方在液晶生产线上累计投资已经达到3000多亿元,是中国工业史上单个企业最大的投资额。但就算是其中有在股市上募集到的几十亿元,离上千亿的投资还差得很远。

京东方是从哪里弄到如此巨款的?

一般来讲,企业发展所需投资,除了自有资金以外,来源无非是银行贷款或者股市两条路。但是,京东方逐渐意识到,这两条路,都不适合液晶生产这种“进攻性”的投资战略。

2003年1月,京东方对外正式宣布,用3.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的一条液晶生产线。同时,他们还想在北京开建一条5代液晶生产线。这两个项目所需的资金规模,就很大了。

原本准备通过香港股市融资,但是因为一些变故,没有做成。京东方只好转而向银行贷款,贷款总额高达7.5亿美元,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国开行)领头,九家银行组成了银行团,提供了这笔贷款。

但是收购完成没多久,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液晶周期又开始发威,面板价格狂跌。到2005年,京东方巨亏16亿。银行们立刻变脸,除了国开行,各家银行都把京东方的信用等级下调,至于后续贷款更是门儿都没有。

2006年,京东方继续亏损17亿。到2007年4月,银行团的贷款到期。京东方根本无力还款,只好把各家银行召集起来苦苦恳求,希望能把贷款延期,北京市政府也帮忙说好话。几经努力之后,银行终于同意贷款延期。

不过,好日子马上就来了。

到2007年下半年,液晶面板价格终于走出低谷,一路上涨。5代线的销售形势一片大好,京东方才算缓过劲儿来。

后来,京东方规模逐渐做大,但经过之前几年的折腾,让它意识到一个问题——上市融资和一般银行贷款,这两种融资方式都不适应液晶产业这种“越亏损、越要投资”的进攻性投资战略。股市还是银行都很看重短期财务指标,他们或许能锦上添花,但很难雪中送炭。

几经摸索,京东方终于在成都建设4.5代生产线的时候,找到了适合的融资方式。这种新融资方式就是,向地方政府定向增发股票,以获得足够的资本金。成都4.5代生产线项目中,成都市政府不但提供了土地、税收方面的支持,还提供了18亿元的资本支持。同时,国开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提供了16亿元的10年期贷款。

可能有人会说,说了半天,就是从政府那边捞钱啊,这有什么新鲜的!

且慢,不要把政府参股和政府补贴混为一谈。

政府补贴,往往是低效、浪费的。因为政府提供了补贴以后,往往懒得追踪企业到底怎么用,反正补贴也不能收回来。政府对补贴的内部考核要求也是:按时发出去、别被贪污了,顶多再让企业事后拿出一些报告、填一些数字上报。

另外,政府补贴往往是撒芝麻盐,各个企业都有点,大家利益均沾,而不会给一家企业多少亿的补贴,政府也没那么大财力嘛。

除此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像液晶这种大型产业,大家都知道一定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但还有一个密集型常被人忽略——就是政策密集型。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说明。

京东方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了一条5.5代生产线。内蒙古当时不缺电,但电网水平有点差,会有短时停电。当地政府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嘛,又不是长期停电,停一下很快就恢复了,何必大惊小怪。

但政府不知道,液晶生产线上,搬运玻璃板是靠电磁力,断电0.1秒,玻璃板就会掉下来摔粉碎。玻璃板固然可惜,但更重要的是,清理各处的玻璃碎茬,至少两个小时。那条生产线投资一共是220亿,不算玻璃板的价钱,就年利率5%来算,24小时生产停工2小时,就要白白付出利息25万。

除了电力稳定以外,招收工人、土地、道路、用水、排污、后勤保障、绿化等方方面面,建设液晶生产线这种超大型工程,都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所以称为政策密集型产业。并且,地方政府还不仅是态度支持就可以,还必须会“伺候”这种工业。

所以,要想让地方政府提供这种政策支持,主动改进各方面的做法,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政府入股,分享液晶生产的利润,当然也分担风险。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政府、企业共同成长的过程。

这就是京东方摸索出的,适合液晶产业特征和中国国情的新融资道路。

好,我们连续七期节目都在谈液晶产业的演化过程。通过这个系列节目,我们实际上是想解释现代电子产业的一些特点,一些和我们过去对产业认识不一样的地方。

简单做个回顾吧,大概是这么五条认知:

1.现代电子产业,变化特别迅速。所以,不要指望一步就实现预定的目标,可以从小处着手,一边赚钱一边投资研发,逐步养大这个产业。这是美国人的教训。

2.现代电子产业,运营的重要性,正在超过制造的重要性;资本策略的重要性,正在超过技术的重要性。这是日本人的第一个教训。

3.现代电子产业,分工不再是纵向一体化,而是水平一体化,是全球产业链大分工。总想着自己把全部的活儿都干了,把所有钱都挣了,最后会丧失竞争力。这是日本人的第二个教训。

4.现代电子产业,实验室技术和工厂技术同样重要。工厂技术是指那种在实干中不断积累的细节技术,它往往决定了你产业规模的扩张能力。这是日本人的第三个教训。

5.现代电子产业,需要的条件特别复杂。所以,它不仅仅是企业的事,它还是政府的事、全社会的事。只有一个国家的总体能力跟得上,电子产业才能生根成长。这是咱们中国企业摸索出来的经验。

但愿以上几条,对于你理解现代电子产业的规律有帮助。我们明天见。


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今天的想法。

把下图分享出去,与更多的朋友一起终身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螺丝

发表于 2017-7-16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on20160911 于 2017-7-16 01:28 编辑

关于《液晶演义》之一,美国教训篇既日本成功篇
我有些很小白的疑问:
1、难道美国企业不懂得用产品用市场盈利养研发的道理?
2、美国企业真是看不上电子表、计算器等等小生意吗?我来想象一种可能:电子表一定能打败机械表吗?这不可能是美国企业和世界上众多的企业需要回答问题吗?大公司面对众多的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是个巨大的挑战
3、日本企业就不可能是误打误撞中延续了液晶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吗?决定继续投入研发,不一定是看准了什么巨大的市场前景,而可能仅仅是看到了现实应用。看到这个应用而决定投资,不一定需要什么远见,而很可能和公司的大小,业务数量有关。业务种类少的小公司有着不同于大公司的选择上专注。这里不是说选择上的专注就必然导致成功,而是因为小公司数量多。如果把众多的小公司看做一个整体,这就意味着他们在试错容错上优于大公司。我们看到的都是成功的小公司,而那些消失的小公司是那个成功概率分数的巨大的分母。类似的,是现在火热的AI,我做个大胆的预测,在AI产业中成功的未必是那些巨无霸公司,反而可能是某个误打误撞上了正确路径的小公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27 00:4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