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64|回复: 0

2017.07.17 第299期丨二元学习法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7-7-20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299期丨二元学习法


策划人:冯启娜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咱们「得到」App上有一个订阅专栏,叫《严伯钧·西方艺术课》。作者是严伯钧是一个大神人——年轻,跨界学霸,既是美国布朗大学理论物理系的博士,又通晓音乐、绘画、建筑等各个艺术领域,自己还是一位不错的钢琴和小提琴演奏者。

最近,他给我讲了一个学习方法上的洞察,我觉得非常受用,今天分享给大家。

严伯钧老师说,如果你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又想快速建立对一个新领域的感觉,那办法就是“二元学习法”。具体来说,就是找到两位这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而且是针锋相对的代表人物。

比如古典音乐领域,看到莫扎特,就该去找贝多芬;唐诗领域,看到李白,就该去找杜甫;经济学领域,看到凯恩斯就该去找哈耶克;再比如,在「得到」App专栏里,订阅了《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那也应该去找《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最后再来谈“二元学习法”的原理。

比如说,你想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那去找两位针锋相对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那是双峰并起,艺术造诣都很高,所谓是一时之瑜亮。但是就像周瑜感慨的那样,既生瑜何生亮?两人互相之间都有心结。

比如,米开朗琪罗曾公开羞辱达·芬奇:“你不是要在米兰铸造一座青铜骑马巨像吗?口气很大,最后造了十几年也没有造成嘛。”达·芬奇也明确表示看不起米开朗琪罗这样的雕塑家。他说,雕塑是非常机械呆板的艺术,一做往往就是满身大汗,满身大理石灰,活像个烤面包的师傅,相较之下,我们画家就优雅多了。

这就很奇怪了,这俩人互相瞧不起对方,难道真的是因为同行相轻吗?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但这两个人真正的分歧,是艺术理解上的对立。

他们俩最激烈的交锋发生公元1504年。这一年,达·芬奇52岁,成名已久,刚刚在米兰感恩圣母院食堂的一面墙上,画了传世之作《最后的晚餐》。而米开朗琪罗虽然才29岁,但是因为刚刚完成雕塑作品《大卫》像,挣到了900个弗罗林金币。这笔钱多大?这么说吧,比达·芬奇一辈子赚的钱还多。

所以,这两个人虽然年龄不同,但是有资格唱唱对台戏。

1504年,佛罗伦萨的市政大厅维齐奥宫刚刚落成,里面有一座可供500人开会的大厅。执政者邀请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以同一主题,在大厅相对的两面墙上作画。一张考卷,两个人作答,这不是拱火嘛!所以,本来是艺术创作,却成了实力对决,被人们称为艺术史上的“世纪之战”。

两位大师分别选择了历史上著名的两场战争,来重现佛罗伦萨共和国胜利的荣耀时刻。都是画的战争,但是这两个人的关注点和表现手法很不一样。

达·芬奇画的是士兵骑在马上激烈厮杀的场面。画面有各种形态的马,它的关节和肌肉都非常精确。马的关节是怎么长的,能弯曲多少度,这里面有很多解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体现了达·芬奇极高的科学素养。

达·芬奇其实不算是一个职业画家,他留下的画作也就不到20幅,可以说是业余时间随手画一画。但是他留下的手稿却有7500多页,有人类的胚胎、螺旋桨的设计等等,绘画只是达·芬奇研究世界的工具,他的目的是为了探究科学。而且你看达·芬奇作画的特点是什么?先打格子,要严格遵循透视法。

这就纯粹是一个理科生的做派:严谨,科学,精确。

再来看米开朗琪罗,他不是直接表现战争的激烈。他画的是战争打响前五分钟,战士们紧急出战,这样戏剧性的一幕:一群士兵正在河中洗澡,突然有敌人杀过来,有的战士慌忙上马,有战士慌忙穿衣服,有的战士在河里挣扎。米开朗琪罗抓取的是一个个戏剧冲突的瞬间,就像话剧一样,每个人都有角色安排,有故事,有张力。

这是典型的文科生的手法。

不过很遗憾,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这两幅画一幅都没能完成。甚至,连素描的原图也没有留下来,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临摹的版本。



《安吉里之战》达·芬奇


《卡西纳之战》米开朗琪罗

其实,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之间的分歧,不是仅仅存在于这俩个人之间,而是两个艺术传统。

严伯钧老师就和我讲,你去看这么多画家,归根到底其实就是分成两派。

一派是以达·芬奇为核心的追求理性、追求科学的一派绘画;还有以米开朗基罗为核心的追求感性、追求表达、追求戏剧冲突的一派。所以,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这场对决,本质上是两个艺术流派的大对决。

达·芬奇这一派,后来发展成绘画上的新古典主义。米开朗基罗这一派走下来,是巴洛克艺术,然后发展到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等。

你看,吃透了这两位艺术家,那就不仅仅是了解他们本人了,而是理解了从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的两大艺术创作的风格线索。

其实,不仅绘画领域,其他知识领域也是这样。

比如,你想了解歌剧,如果你喜欢意大利风格的威尔第,那就不妨再去了解一下德国风格的瓦格纳。了解社会学,如果你崇拜严谨的涂尔干,那就一定要去了解一下以洞察见长的马克斯·韦伯。

这下你理解了,为什么严伯钧老师讲的这种“二元学习法”是有效的?

我们分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人类的任何领域,它的顶级高手,都会因为追求某种风格到了极致而受到瞩目。他们会被后来的追随者谈论、模仿、发扬,这个领域大量的智力资源和创造力资源都会围绕这座高峰展开。所以,了解一座高峰这个点,其实就抓住了这个领域的一个面,所以学习的效率很高。

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方面。

既然一个高峰,是把某种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产物,那它就一定是个极端,不是全貌。那这个领域,和它不太搭调的智力资源和创造力资源怎么表达自己呢,怎么找到自己的根基和源头呢?

它们就必须要找到另一个高峰,另一个在风格上区别很明显的高峰,再围绕它来谈论、模仿、发扬,它也会形成一个点,带动一大片。

比如,唐代诗人中,先有李白这个高峰,浪漫派的、才气纵横的后学者,就会聚拢在这个流派里。但是那些风格写实的、喜欢格律谨言的诗人怎么办呢?他们就必须找到,或者说捧起另一座高峰。

另一座高峰就是杜甫嘛,所以久而久之,谈唐诗就必谈李杜。时间越长,这两座风格有巨大差别的高峰就越容易被看到。学李白和学杜甫,这两个流派在长期的比较、竞争中,也自我强化,裹挟其他的资源站队、分流,最后整个领域就大体地分成了这两个基本面。

不是其他的诗人不好,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成为汇集后世资源的点,所以光芒多少就被遮去了一点。

所以我们才说,作为一个初学的外行,了解一个领域两座对立的高峰,就是最好的入学门径。

最后,要为这套“二元学习法”的提出者,严伯钧老师做个广告。他主理的「得到」订阅专栏《严伯钧·西方艺术课》极为精彩,是艺术入门的一条捷径,推荐订阅。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明天见。


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今天的想法。

把下图分享出去,与更多的朋友一起终身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24 05:1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