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07|回复: 1

[语音]2016.05.28 未来《你还在按父母那代人的方式生活吗?》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6-5-28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胖微信语音
未来
昨天上线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的结尾我说啊,长期看好中国的未来,虽然只是一句题外话,但还是引发了很多吐槽,很多人说中国现在这问题、那问题。哎,正好我最近看到许冰讲到的一个叫“门缝理论”很有启发。他说啊:“中国政府确实对经济有极强的控制力,但是每次经济波动下滑的时候呐,政府就非常紧张,马上就发现只有更放权才能保持增长,于是就把权利的大门打开一点儿,哎,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活力就更强劲。几十年来虽然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要么经济下滑,要么是政府扩权,好像都不是啥好现象,但是只要一直把繁荣经济当作总目标,这两个现象交替出现,那政府权利这个大门就会被挤出一道越来越宽的门缝儿啊,这就叫“门缝理论”啊。“说出来供你参考。
今天您往下拖,给你看未来人的活法有什么不同。未来。

今日微信推送
《时间线》:来晚的你 仍然值得耐心等待
有没有一盏灯,可以陪孩子玩?
让孩子,与这个世界的美好相遇
给女朋友过六一,爱情事半功倍

你还在按父母那代人的方式生活吗?
李笑来

1
有三个正在发生的、明显到所有人都能感觉到的、实际上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的变化:
人们的平均寿命还在不断增长;
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还在不断增长;
人们可用来变现的技能种类越来越多……
习得某项技能,深入到一定程度,甚至达到“大师”级别的水平,在过去是难得一见的情况。
过往人们的观察是,在某个领域,几十年出一个大师,甚至经常是整整一代人中都没有什么大师出现过……
过去,一个人想要通过学习成为大师,通路难寻,且很难通畅。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在可连接人口密度稀疏的时代,别说找到大师获得指导有多难了,连启蒙都很难。

2
学习兴趣,通常是通过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激发的。
半年前,我买了一把木吉他送给一个朋友,他家三个孩子。我跟小朋友的妈妈说,要是小朋友小时候就学会弹琴,又那么帅,长大了肯定魅力非凡…… 几个月过去,据说那吉他放在那里,完全都没有动过。
最近的某一天,我那朋友在家里组织大伙烤肉吃,我去蹭饭。过程中我把那木吉他调好弦,当着小朋友们的面玩了一会儿。据说,此后的每一天,小朋友都缠着他妈妈找吉他老师……
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的神奇作用。学习兴趣常常并不是被某项技能自动引发的,而是因为见识到真人在实操那项技能,所以才被深度激发,产生兴趣 —— 有了兴趣,什么都好说。
这也是很多父母教育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总是拿着某项技能本身说事儿,却并不“以身作则”,比如,告诉孩子英语很重要,自己却不用英语,所以,孩子的镜像神经元不会被激发,所以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兴趣,所以就不可能学好。

3
在遥远的过去,哪怕是互联网并不足够发达的一二十年前,人们其实并没有多少“感受到某项技能的神奇”,于是镜像神经元被大幅度刺激的可能性其实很少…… 别说走向成为大师之路了,连那条路的存在与否都完全没有感知。
在过去,就算有了启蒙,找到辅导老师的代价实在巨大。滥竽充数、不知所以然的老师太多。很多以讹传讹的理论虽然早已被推翻,却依然信之者众,乃至于真正有用的方法论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许多年前我教英语的时候,就特别苦恼于很多学生骨子里已经深信“语言学习关键期”的说法(其实早被推翻了)——唉,若是骨子里相信那东西,那就真的没希望了,后面所有的所谓“学习”其实都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而已。反正几年过去之后,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和经历证明“语言学习关键期”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在他们身上应验了)。
滥竽充数、不知所以然的老师那么多,同时可连接人口密度那么低。想想看吧,找到正确指引的概率有多低?连启蒙的概率都实在是低到无法想象的地步,要不然怎么说所谓的大师少之又少呢?

4
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正在抹杀环境之间的区别。
我给我那个朋友装好了“微屁恩”,让他闲着没事儿就在家里看“优土鳖”上搜索出来的吉他演奏视频 —— 大师实在太多了,年龄小的大师也无数个 —— 我相信这样激发出来的兴趣,会让那个小朋友自己不断折腾,这比什么老师都强,强无数倍。
过去的十年里,仅仅中国境内,“可连接人口数量”(或称终端密度)就增长了至少十倍 —— 现在微信和美拍的用户都六亿以上了。
也就是说,每时每刻连在网上的人口数量比十年前增加了至少十倍,比二十年前增加了至少一百倍。被正确启蒙、被正确指引的概率和质量都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并且还在不断提高。
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平均寿命还在不断增加(虽然幅度比不上过去的三五十年的增幅)…… 也就是说,习得之技能“可应用”、“可产出”时间在不断增加。
过去拜师学艺,学个厨艺,学徒若干年,之后另立门户讨生活,工作到四五十岁该退休了,人家也不愿意用了,现在呢?
已经习得过某项技能的人,再学另外一个技能的时候,学得会比上一次快一些,因为学习经验在起作用。
而若是习得的基础知识是可积累、可扩展的。
比如,骑车驾驶技能可积累性和可扩展性都比较差;数学和英语的可积累、可扩展性就相对强出不知道多少倍,那么随后可能习得的技能可变现价值就会越来越高,并且具备“复利效应” —— 有着可怕的潜力。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可连接人口密度的增加,可变现的技能种类也越来越多了。
过去,人们总是希望能定义出一些“正经的本事”,现在呢?虽然很多人看不惯,但你仔细想想,那些在直播平台上说说话、唱唱歌、时不时花枝乱颤一下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习得了一些外人无法想象的技能,不是吗?
与此同时,一切的技能变现能力都比过往更强了。拿写文章来说,别说十几二十几年前,哪怕就在前两年,很多人也无法想象靠在网上写写文章就可以衣食无忧了 —— 这一点我个人感受尤为明显,大家也都知道的。

5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是否已经体会到了,别说身边的人,就是你,说的就是你,你很可能依然在按照上个世纪的方式生活,尽管自己确实生活在“当下”。
你并没有意识到你身处的这一代,要比上一代更长寿,所以还想着找个什么安稳的方式过日子…… 全然不知道最终你可能面临的是一个这样的窘境:
终于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和大家一样活了很久。
因为时代的进步,你很容易过上还算安稳的日子。
可有另外一些人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折腾。
最终倒也没发现别人不安稳 —— 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人只能越来越安稳。
最终自己倒是无法淡定了,因为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万跳。

6
上个世纪的人们如何生活,说实话我也不是很清楚,虽然我自己也出生在上个世纪。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这个世纪里的人应该这样生活:
1. 不要害怕信息过载。我们的大脑有神奇的适应能力,上一代人每天看报就觉得自己有上进心了,这一代人每天看好几个小时手机也没觉得辛苦。
2. 呵护自己的好奇心。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想办法不断给自己寻找启蒙机会。
3. 有意寻找那些神奇的人、有趣的人、不断学习的人。不一定非要与之线下关联,要知道,哪怕只是知道他们的存在,就可以激发镜像神经元。
4. 找到自己的启蒙点,激发自己的兴趣,然后开始钻研。要相信一切的技能在将来都有变现通道。
5. 把读书、学习、钻研、实践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 —— 跟喜欢吃好吃的,喜欢玩好玩的一样,是生活必要内容;别把这些原本正常的内容当作“要头悬梁锥刺股”才能做好的事情。
6. 关注自己的健康。年轻的时候要养成健康的好习惯。

另外,我总觉得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有点夸张了。其实,训练 100 小时就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且已经把绝大多数人都甩在身后了。
不信?从今天开始,每天跑步一小时,坚持 100 天试试看?或者每天一个半小时做器械训练,坚持 100 天试试看?再或者,每天早上朗读英语半小时,坚持 200 天试试看?
更为令人振奋的是,今天很多领域的技能习得起来也比过去容易多了。
比如,“全栈工程师”这个技能,在十年前,都没有这个概念,现在呢?2013 年,我个人折腾着去学 Ruby On Rails 的时候,真是觉得其实还是费劲死了;现在呢?今天若是有小朋友再学 MEAN stack,100 小时,真的够了,每天 4 小时,25 天,都够啃三本书且跟着做完练习的。

7
知识的贫富差距正在以比财富的贫富差距更猛烈的方式增大 —— 而在知识变现越来越容易的时代里,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只不过,未来可能哪怕是最穷的人都可以温饱而已)。
我甚至有个猜想:
过去,弄不好十万人、一百万里才有一个大师,现在弄不好一万人里就有一个大师,将来可能一千个人、一百个人里就有一个大师……
再进一步,随着可连接人口数量的增加,可连接大师的数量也一定会不断增加。

本文由作者 李笑来 授权罗辑思维独家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新生大学”。转载请注明出处“罗辑思维”。

强烈建议再看一遍上文中“吉他”那一段。
1. 学习兴趣常常并不是被某项技能的好处自动引发的。
2. 因为见识到真人在实操那项技能,所以才被深度激发,产生兴趣。
3. 此时起作用的是“镜像神经元”,它能把你带到别人的世界里。
4. 有了兴趣,什么都好说。

李笑来在江湖上号称“比特币之王”。大土豪。哈哈。
不过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方法论狂人,我受益颇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膨胀螺丝

发表于 2016-5-29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26 00:0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