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41|回复: 0

当许知远遇上罗振宇,《十三邀》和网红什么仇什么怨

[复制链接]

自攻螺丝

发表于 2016-6-1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知远的脸上永远带有一些仿佛因了青春期叛逆而遗留下的小痘痘,头发留得再长也遮掩不住。他好像总要别着一股劲,和整个世界的流行趋势做对抗,虽然姿态是温和且优雅的,但毕竟作为一个“唱挽歌”的人,他展现出与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有一丢丢不和谐。

我不知道他那个时候是不是已经被腾讯新闻盯上去录制《十三邀》了,很显然,我们从这位反潮流的流行作家身上,都看到了一种别样的精神,混杂着深刻、偏见和悖论般并存的先知与守旧者角色。许知远是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拨知识分子“网红”,现在却又陷入对网络催生的碎片化、快餐式的知识贩卖场景的深深疑虑中去。他搭上了内容创业的第一班火车,然而无时不刻想要告诉世人,他对商业变现和效率的轻微高冷抗拒。

这样一个蛇精病,明明还可以当网红,却偏偏要在腋下夹一本哲学书做安安静静的美男子。他想的挺美,但腾讯新闻并未让他得逞。人在江湖混,该来的总要到来。

《十三邀》本质上是一个严肃的思想性访谈节目,选择什么人作为访谈者,几乎决定了成败的一半。许知远这样具有内在张力的一个思想者,本身自带流量和光环,他对流行趋势的疑虑,注定了要和受访者发生难以调和的冲突。这是制片人想要的,也是观众想看到的。

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开始时的那段夫子自道,表达出一种带有洁癖的知识圣徒内心的分裂:“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去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一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上的逻辑;开了一家书店,书店里只卖我想看的书。”


许知远就是这样一个人。《十三邀》第一期选中罗振宇做访谈对象,带有刻意为之的安排。两个虽然年纪相差不大,但风格迥异的两代知识网红,坐在那里谈人生、价值、赚钱的欲望抑或理想主义的灵光。许知远内心深处带有对知识的敬畏,罗振宇则把它彻底解构,工具化了。

罗振宇得瑟得要命,但因为把自己的身段低沉到尘埃中,反而让别人攻无可攻。许知远像一个善于倾听的老派文人,却又没有那么多的道德评判,偶尔也自嘲一下,化解略显冷场的代沟。很奇怪的是,看完这个节目,我对许知远和罗振宇的好感都在提升。

“许知远提供‘偏见’,《十三邀》确保诚实”。这个节目的slogan,也带有互联网时代的悖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许知远崛起的时候,更老派的知识分子带有对许氏文风的“偏见”,而年轻的族群却疯狂拥抱他。罗振宇彼时刚刚在职场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情感的维度上,他可能对许知远比那份许就职的橙色经济周报(经济观察报)感觉更重。但现在,到了许知远对罗振宇有偏见,而罗振宇要对“唱挽歌”的人表达怜悯的时刻了。


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它的迭代速度之快,有时让我们手足无措,这是那些仍然热爱知识——无论是将它作为谈资还是精神家园的一代用户的痛点。《十三邀》想要抵达他们的心智,用最诚实的表达这种“偏见”的视频记录手法

在罗振宇之后,《十三邀》还将访谈12人。许知远又将以什么样的“偏见”去面对他们,这是我所好奇的部分。《十三邀》是把这些人与许知远的碰撞,看作观察当代中国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是一个切片,而且是相当重要的切片,他们就是正在发生的中国成长的样本。他们每一个人崛起的背后,都有海量的粉丝做注脚,共同完成当代史大数据的书写。许知远在人群中穿梭,对话,思考,《十三邀》就如同一个生态平台,展现给公众的则是经过计算的数据分析成果。


网络和科技的普及覆盖,让世界跑步进入众媒时代,一众媒体也在不断改变本身的内容和方向,以期在资讯战局日益激烈的当下,求得生存,却忘记了一些原本该有的坚持。我们真的不再需要一些相对严肃的思想性话题了吗?

在浮躁的资讯世界中,腾讯推出直播访谈节目《十三邀》,以许知远的“偏见”视角,对13个不同领域的代表进行发问,几乎可以肯定,它最终会加深我们这个时代多元化的理解。

以当下大热的资讯视频形式,去承载讨论思想性的内容,又以知识网红为主角,以增强用户对节目的粘性。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腾讯新闻也推出不同的《十三邀》版本,既有“无剪良品”满足死忠粉的窥视欲,又有经过剪辑的精编版本,还有被拆解的27个完整版片段,让习惯于接受碎片化信息的用户能有所抉择。这样的内容分层,充分展现了新媒体的优势。


在《十三邀》的第一集结尾,许知远说:“每个人的心中可能都有两股甚至多股矛盾的力量,罗振宇像一个焦虑时代的心理按摩师一样,做一种精神的按摩,我不相信那些东西,但是我理解这些行动和思考形成的过程,而且我觉得社会中需要这样的声音,也需要我这样不相信这些速成,批评这些速成的声音。我们可以彼此间的制衡。一个社会不可能永远都生活在向前的奔跑之中,它需要向前看,向后看,向左看,向右看。需要很多不同的形态和思维方式。他们共同构成一个丰富的社会。”

想当年,以西式句式和满纸西方人名著称的许知远,也是老派知识分子诟病的“速成”典范;而今,知识网红更经迭代,到了贩卖“胶囊”的罗振宇时代。不过,他贩卖的不是许知远所谓的“速效救心丸”——没那么强的功用,它更像是“十全大补丸”,有点忽悠人,但至少有安慰剂的作用。

《十三邀》,则是在进行一次攸关知识本质和时代风尚利弊的临床传播创新实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20 01:18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