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14|回复: 0

“秦灭六国”发生了三次?

[复制链接]

自攻螺丝

发表于 2016-6-23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国藩曾经说过:想办大事,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靠谱的接班人。因为真正的大事,都是观念变革的结果。一个人在有生之年,能改变的事情不少,但想转变根深蒂固的观念就难了。但是,如果你有接班人就不一样了,他会在你走后,把你的成就巩固下来,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咱们先来看看秦灭六国想要转变什么观念。咱都知道,秦王嬴政平扫六国的时候,第一次用“大一统”制取代了战国的“分封制”。可是,好景不长,秦朝只存活了14年就灭亡了,这下大一统制也生死未卜了。而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就在于观念上和其他六国的东方文化的巨大冲突造成的。

举个例子,秦国统一六国前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崇尚军功的价值观。秦始皇统一之后又推出 “大一统”的思想,这些对于 “自由散漫”的东方文化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一种价值观。所以,秦始皇的统一,只是军事和政治上的统一,并没有实现“文化统一”。而且,短短 14 年的统一很难填平数百年的价值观鸿沟。于是,在陈胜吴广首义之后,六国利益集团就开始大搞“复辟”,被秦始皇“人为”中断的“战国体制”又重新站了起来。更有意思的是,就连秦中央政府也认可了六国的“复辟”。比如:赵高在除掉秦二世之后,让继位的子婴去除帝号改称“秦王”,果断抛弃了“皇帝”这个历史包袱。你看,这就是第一遍“秦灭六国”,这是一次失败的文化统战,眼看“大一统”就烟消云散了。

这时,秦始皇的接班人刘邦出现了,他通过击败“六国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项羽,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一统。你可能纳闷:刘邦也是楚国人啊,他怎么就变成了秦国“大一统”的接班人了呢?这是因为,在反秦阵营中的各路诸侯曾经有过一个约定:谁先打进关中,谁就是新的“秦王”。按照这个逻辑,消灭了项羽的关中三国,占据了秦国旧地,刘邦在地域层面就已经是“秦王”了。而且,虽然刘邦属于 “外来政权”,但秦人和刘邦在利益上彼此需要,项羽又坑杀了二十万秦军,和秦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于是秦人和刘邦很快就达成共识了。

在刘邦的军队构成中,刚开始是以楚人为主体的联军,但在占据了秦地,正式和项羽争霸之后,秦人开始源源不断地被征召进来,逐渐成为了刘邦军队的绝对主力。你看,所谓的“楚汉争霸”,其实就是一种新版本的“秦楚争霸”,所谓的统一全国,也就是刘邦以关中为基地,效法秦始皇平扫关东六国的过程,这其实是第二次“秦灭六国”。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刘邦继承了秦始皇的政治遗产,再造了帝业,但在刘邦的时代,东西文化冲突仍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因此,刘邦在汉帝国采取了“一国两制”:在秦国旧地实行郡县制,而在东方的旧六国的地盘上执行了分封制。这实质上反映的是,东方民众在文化和心理上,仍然没做好和西方的汉王朝大一统的准备,他们只能接受在分封制下的名义上的统一。

但是,刘邦的继承人们继续完成了他没完成的事。从汉文帝开始,汉帝国的国策之一就是削弱东方各王国的权力和势力,全面遵行“汉法”。但这些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于是,儒家文化来了,它逐渐消解了汉帝国法治文化的基因,让“文化统合”在理念上更容易让东方文化接受了。而且,儒学的复兴其实是东方社会提出的一种“以我为主”的文化统合方案。而作为一种特殊的利益交换,儒家在反对西部的“法治”的同时,通过自我理论的升级,不再反对西部的“大一统”文化了。并且,在董仲舒时代提出了儒家版本的“大一统”学说,亮出了“大一统”的底色,这套很符合汉帝国的文化统一战略,儒家在政治上很快获得了汉帝国的认可。

同时,汉帝国在武力上也对东方诸侯国进行了最后一击。比如:在汉景帝时代平息了七国之乱,终结了东方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武力威胁,又在汉武帝时代出台了“推恩令”,在制度上彻底清算了诸侯国的“强大”。你看,汉景帝第三次完成了“秦灭六国”的历史任务,汉武帝又在先辈的基础上,以“独尊儒术”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东西方文化统合的终极方案。于是,大一统时代,就这么到来了。

你看,大一统制度虽然在中国政治文化上维持了很久,但它登上政治舞台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它以秦汉两朝数代帝王的政治生命为赌注,才成为了后世上千年的“理所当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19 00:57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