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78|回复: 0

[语音]2016.08.17 道理《有些问题,从提出的一刻起就注定无...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6-8-17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音]2016.08.17 道理《有些问题,从提出的一刻起就注定无解》
罗胖微信语音
道理
今天的回复关键词是道理。我经常说啊提问比回答困难为啥?因为提问者往往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她自个儿以为的事实举个例子啊?有人问。我没钱没能力还想出人头地我该咋办?你看。没钱没能力就是个他自个儿以为的事实啊,他是懒得发现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啊,再比如说下面这些问题啊,怎么让不爱吃饭的小孩吃饭呢?睡不着的时候怎么才能睡着呢?如何跟不讲道理的女朋友讲道理呢,哎,听出来了吧。这些问题的本质都一样,只要声响一层这些现象都是他自个儿以为的。也许人家小孩儿只是希望你多哄哄她才不吃饭,你睡不着是因为打游戏太多。你女朋友是觉得你不能给她足够的安全感才不讲道理,哎所以。分清事实和你以为的事实,不仅可以提出个好问题,而且往往分的清啊,问题本身也就解决了。
今天您往下拖,我今天给你看一篇把这个道理讲清楚的文章,回复关键词道理。

今日微信推送
8月,罗辑思维精选好课
《小米战地笔记》,李翔为你独家发布
希望你对未来尚有好奇心
有些问题,从提出的一刻起就注定无解
李松蔚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孙杨  兴奋剂  
人的难题  上帝的难题
   妈妈和媳妇掉进水里,先救谁
共计 1724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4 分钟

1
我有一位老师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凡是你告诉她一件事,她都要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是一个侦探式的问题:不关注信息的内容,而关注信息的传播路径。很大程度上,这个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一些头脑中的自以为是。
“到处都在说啊。”
“可你是怎么知道的?”她像偏执狂那样锲而不舍。
“我看到的。”
“从哪里看到的?”
“我从朋友圈的一篇文章里看到的。”
被这个老师虐了很多次之后,我慢慢开始改变自己的认识习惯——
我会提醒自己,“澳大利亚人污蔑孙杨用兴奋剂”,这未必是事实。
事实是“我朋友圈里的一篇文章上写着澳大利亚人污蔑孙杨”
这个习惯很有好处,因为后面这句话我怎么说都不会出错,这是我亲眼确认过的。前面这句话则有可能被打脸——现在新闻翻盘翻得特别快,更要时刻记住这一点。
进一步地,我还会问自己:“你如何确认这上面的东西是真的?”在你决定相信什么东西的时候,你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
我问过很多人,很多人觉得多此一问,“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转,那么多人都看过了,怎么可能不是真的”?但是进一步地研究这个过程,他会发现:“我是看到朋友圈里 10 个以上的人转载这篇文章,看到它的阅读量 10万+,5000 人点赞……所以我决定相信它说的东西是真的。”——通过这种思考,你就可以看到自己做出全知视角的判断时,会遵循怎样一套规则。
虽然,这仍然不能保证你相信的内容一定是真的,但可以帮助你增加一些自我了解。

2
一位母亲向我寻求建议:孩子最近学习压力很大,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没法回答。我问:“您怎么知道他压力很大的?”
她瞪大了眼睛:“我就是知道!”
问得急了,她就说:“我是他亲妈!我不知道谁知道?”
我后来想,也许她觉得,我问“你怎么知道”是怀疑她的判断有误,因此需要用“我就是知道”来维护“压力很大”的准确性。但我并不怀疑(确切地说,是并不在乎)这句话本身准确与否。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孩子对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那个“压力很大”的概念,是如何被家长接收到的?
孩子亲口对妈妈说压力很大、老师向家长透露孩子压力很大、孩子最近脸上起很多小包、某门学科成绩起伏大……这些都有可能让妈妈得出“孩子压力很大”的判断,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具体情况,就可以用具体的方式去处理。
当然了,处理起来也会有麻烦,但是对这些具体麻烦的讨论,和对“压力很大”这一抽象概念的讨论,在难度上不可同日而语。
我把前者称为人的难题“孩子亲口对我说他压力大,我该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常常讨论的,针对具体情境的反应困难。
“孩子压力很大,该怎么办”这种问题,我把它叫做上帝的难题。它是抽象层面的困扰,它与现实中,真正的人际互动并不直接相关。

3
我们常常会用上帝的难题为难自己。
最常见的比如“妈妈和媳妇同时掉水里,先救哪一个?”这是典型的上帝视角的问题。
而作为具体的人,真正为难我们的情境其实是:媳妇问我,妈妈和她同时掉水里我先救哪一个,我怎么回应我媳妇?”
看上去只是表述的小小差异,但它从一个伦理上的两难困境,变成了我和媳妇的关系问题。前者是无解的,后者的解法可以有很多。
上帝的难题之所以更难,是因为对于这种全知视角的问题,我们往往不满足于某一个具体情境下的应对方式,转而寻求抽象意义上的,大一统的答案,足以应用于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人物,放之四海而皆准。小概率的风险也要照顾到(“万一呢?”),以及考虑到每个人没有说出来的想法(“我就是知道他怎么想的”)……
这样一来,很多问题就变得像是“如何用五个饼两条鱼喂饱五千个人”一样——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或许很有意思——对于现实世界来说,无解。

4
有时候,我们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在定义问题的不可解决。
在心理咨询课上我们教学生如何提问,有学生问我们:“老师,遇到那种根本不听你提问的人,你要怎么问?”这种问题常常噎得我说不出话来。
冷静下来想想,他已经把人定义为“不听你提问的人”,而且还是“根本”,在这个定义的范畴里显然不可能存在答案。这就像“怎样让不爱吃饭的小孩爱上吃饭”,“睡不着的时候怎么才能睡着”,“如何跟不讲道理的女朋友讲道理”等问题一样,从提出的一刻起,就注定无解了。
而解决难题,最关键的那个问题或许就是:“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时候,并不是看到,也不是听到,你只是在头脑中创造了这个“事实”。

本文作者 李松蔚,选自微信公众号“李松蔚”。              
提问为什么比回答更难?
因为提问者在绝大部分情况下——
只是在描述自己的感受。
而不是在找解决方案。
只是在说困住自己的难处。
而不是提对方能够回答的问题。
如果你知道自己在找什么,而且知道什么人那里有——
这个问题基本就已经解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26 05:3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