骅仔 发表于 2016-5-19 10:53

古代怎么花银子?

大家平时看武侠,穿越或者其他以古代为背景的小说,电视剧,可能都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不论哪个朝代,金银都是通用货币,无论是大侠,还是任性的豪门公子,随时可以从兜里掏出成块的金银或者银票,结账走人,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如果我们穿越回去,拿上一些银子是否就能当土豪?

首先,古代长期有“上币”和“下币”两种货币,上币用来作为赏赐、军费等大额支付,下币用来人们日常交易。上币就是金银等贵金属,甚至包括稀有动物的皮毛,那么下币呢,就是大家熟悉的各种用铜,锡混合而成的铸造钱。大家知道,因为古代人的采矿,冶炼技术相对落后,直到唐代,金银的产量非常少,所以很难作为流通货币,根据这个统计数字,唐代到北宋,每年这个朝廷官府开采得到的黄金,白银大概只有1万到两万两,除了被朝廷用来发军费,或者外交上的赔偿,主要流通在贵族,高官上流社会,除了用来制造精巧的首饰,器皿,也就是用来做贿赂,谢礼这些用途。当然,在海外贸易相对繁荣的南方沿海省份,能够当做流通货币来用,但并不普及,因此像电视剧《琅琊榜》那样,在南北朝时期,誉王拿出自己的白银赈灾,这是不可能的。

白银真正大行其道,作为日常交流的货币进入社会日常生活,是到了南宋,各种文献,小说都有记载,说当时南宋首都临安,就是杭州,有居民特别爱斗蟋蟀,买一只名贵品种的蟋蟀,就要一两银子,著名大文豪欧阳修爱喝茶,说有一次用了二两黄金,买了一块福建来的名贵茶饼。那当时白银的价值怎么算呢,理论上,宋代一两白银何以换钱一千文,因为白银稀少,实际兑换价格能到1500到1800文。水浒传里,像好汉武松那样,在小饭店里一边喝酒一遍大吃一顿牛肉什么的,估计饭前不会超过五六百文钱。要是和电视剧里那样,随手拿出个五两,十两的大元宝结账,人家根本找不开。所以有人就说,《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之所以能泡到黄蓉,完全因为他是个土豪啊。初次见面吃饭,点了一桌名贵菜,19两银子,换成今天的人民币就是快两万。宋代已经算官员高薪养廉的朝代,一个正二品六部尚书令,一个月工资是一百二十两。郭靖这一顿,就等于吃掉了人家六分之一的月薪。

等到了明朝,白银终于真正地走入了百姓生活。早期,朱明王朝为了管制经济,严禁民间使用贵金属,只能用纸币。结果因为没有现代金融管制知识,弄得通货膨胀严重,钞票成了废纸,结果只能向现实让步。

那么明清的时候,普通人用白银多么?其实日常生活中,老百姓还是用铜钱比较多。根据文献记载,在明朝,一个平民一年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个月不足一两银子。康熙初年,1斤羊肉55文钱,1斤面粉12文钱。到了清末时期,一斤猪肉20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八两银子,孔乙己喝个酒也不过9文钱。难怪说,有些平民老百姓一辈子都没见着过银子。

平头老百姓不大用银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统一的度量衡,也没有统一的纯度,成色鉴定。有人说,不是有银元宝吗?但问题是明清朝廷也没有一个官方的标准。全国各地这种私人金融机构,也叫银号,做出来的银锭,就是元宝,分量,成色,各不相同。当然还有的人会以次充好,往元宝里放铅,锡,这个只能靠银号里的账房先生,靠经验,眼力来鉴定。比如一只重五十两的银锭,如果因为成色好、可以当作五十二两四钱来用,就会因多值了二两四钱,而被称为“二四宝”,相应的还有二六宝和二八宝的银锭。

那么麻烦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这还是要感谢中国的海外贸易。由于中国的瓷器,丝绸这些货物非常受欢迎,从东南亚流入了大量的西方银元。西方银元成色好,分量规整,而且铸造工艺复杂,很难仿制。所以一进中国,先在南方各省通用流行,后来逐渐往北方渗透。比如这个墨西哥银元,因为上面有鹰徽,就被老百姓称为“鹰洋”。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无论是赔款,贸易,还是结算,列强都要求清政府使用银元来结算。

最后,到了清朝快灭亡的前夕,清政府也宣布废弃了银锭,开始自己铸造银元,重量统一是七钱二分,金属比例是90%银,10%铜,叫光绪通宝。后来民国成立,继续按照这个方案铸造,只不过银元上的人像,变成了袁世凯,这就是咱们大家比较熟悉,在影视作品中老看见的"现大洋“,或者”袁大头“了。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能用今天现代化的货币观念,来套古人。要穿越,最好到清末民国初就可以了,否则,小心自己带过去的大笔财富花不出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怎么花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