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小豆 发表于 2016-5-31 10:37

古代官员为什么肯低薪就业?

中国的明清时代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是读书人削尖了脑袋参加科举考试,想当官;另一方面,是官员的待遇不断下跌,几乎到了难以维持温饱的地步。曾国藩早年刚刚在北京当上七品官,每年的薪水是45两银子,1千多斤大米。沦落到要租房住,过年要借债。那为什么广大知识精英还是对做官,这个低薪职业趋之若鹜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事实,这些读书人里面,确实有一些完全不在意生活条件,就是要实现自己治国利民理想的的人,但是少。大多数人,还是奔着当官的实惠去的。那有人要问了,不是说官员的待遇少的可怜吗?那钱从哪里来呢?奥秘就在于他们手里各种公开不公开的灰色收入。从秦汉到明清,中国一直是个巨大的农业国家,财政收入有限,可国土辽阔,人民众多,这也就需要很多官员进行分级管理。所以历代皇帝的任务,就是想尽办法,用固定工资,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手,这就决定了官员的工资不可能很高。比如,清代,正一品官员的年薪,才不过180两银子,是最低的九品官员的5.7倍,差别不是很高,而且丝毫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上百年不涨工资。所以说这种局面下,皇帝知道做官的一定有所图。也明白自己给官员的那点正经工资很难让他们生活充裕,所以唯一的途径,就是默许灰色收入的存在。
正因为有这些灰色收入,所以这么憋屈的日子,这些当官的还在忍受,也没人辞职回家种田做买卖。比如从清代雍正年间,地方官就开始有一份叫“养廉银”的收入,是官员明面儿上工资的好几倍,这也可以算现在“高薪养廉”的原始形态。这笔钱,一般从地方上的税收里走。那么京城衙门里当差的官员呢,没有养廉银,但到了一定层次之后,可以收到地方官送来的“炭敬”和“冰敬”。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打着取暖费和防暑降温费旗号的公开贿赂。曾国藩之所以没有这份额外收入,估计是因为他所在的翰林院,相当于政府秘书处,是个清水衙门,没啥实权。

那像曾国藩这种地位低下的京官,怎么来实现自己的以权谋私梦想呢?他们的途径就是把自己的职位当做一种期权,一旦被外派到地方上做官,就立刻能够财源滚滚,苦尽甘来。比如说,当官的家里的田地,和人口,可以减免税收和徭役。所以明清两代,很多农民就选择连人带地,投奔这些官僚地主。减免的税收,和粮食大部分也都进了这些当官的私囊,比如明末著名官僚徐阶,家里就有良田万亩,非常富裕。

官员的另一项合法灰色收入,就是公务开支招待费。官员下基层,离任到任,免不了招待吃喝,衙门里,笔墨纸砚这些文具,也是要自己买。这项开支在明代,是从老百姓那里收实物,比如鸡鸭鱼肉,点心蜡烛,甚至宣纸窗帘。到了清代,这些东西全部折成了银子,给官员,本意是禁止官员另外向地方老百姓勒索摊派。但实际上,当官的已经把这部分公款装进了腰包,招待上下级吃喝,购买文具的费用还是从老百姓那里硬性摊派。这笔钱有多少呢?军机大臣每年两万四千两,最普通的低级官员也有180两。

我们知道,虽然这些灰色收入是公开的,甚至是制度化的。但是它们和真正的贪污受贿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得依靠皇帝和朝廷各部门官员的个人觉悟,才能管的住,不至于把老百姓搜刮到破产造反的地步。所以贪腐永远禁止不住。从另一个角度说,不杜绝贪腐,也是皇帝个人的意愿,正因为每个人都贪腐,所以每个官员都有了原罪,有了把柄在皇帝手里,这样皇帝才会觉得你会忠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官员为什么肯低薪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