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25|回复: 1

[语音]2013.01.29 教育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4-1-16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胖微信语音
教育
昨天很多朋友问我,怎么样选择一个好专业。这个问题真的是很难回答,因为我知道兴趣是选择专业的前提,否则你的一生会被互联网时代冲击的一塌糊涂。可是最近我接触的几个大学孩子我突然发现他们真的是什么兴趣都没有。我发现他们的人生自打有知道有考大学或找工作这两件事儿之后,整个人生就沉入了一片沉沉的黑暗和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之中。中国式教育真的造了一个很大的孽,它让一代人要花费无数的光阴才能重新找回自己,而很多人可能终生都办不到。郑也夫先生多年前的一篇文章,其中一句话:心灵得癌症是厌学。这句话彻底地打动了我。回复教育两个字,我把这篇文章的节选给你看。

文章:

没找到 朋友若找到 请跟帖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螺丝宝宝

发表于 2015-9-21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该当中国第一大部
作者:郑也夫
今日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失业,不是GDP保8,甚至不是官场腐败,而是教育
和我的研究生们在读书会上讨论哈丁的文章《公地的悲剧》(1968)与《对<公地的悲剧>再思考》。前文极其出色,但完美在社科领域是不存在的。同学们争相指出哈丁的一个盲点,他认为人类无法解决过度生育问题,必须靠“共同赞同的相互强制”,但该文发表不久欧洲历史便空前逆转,人们的生育愿望急剧降低。进而他更大的命题——很多事情“没有技术解决办法”——也值得商榷。肯定有很多难题“没有技术解决办法”,这是哈丁的洞见。但是哈丁举出的例子是存疑的。
我认为,欧洲人生育愿望降低的根本原因是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进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事情是复杂的。过度依赖技术是不行的,小看了技术的广泛影响同样是不行的。今天世界人口已达65亿,没有技术的伟力是不可能的。技术继续发展,解决80亿人的温饱是完全可能的。
马寅初的时代政府鼓励生育是愚蠢的,但马寅初的时代如果经济政策对头,便不会有那么大的吃饭压力,乃至走上矫枉过正的道路。事实上,今天世界上多数经济强国的人口密度高于中国。如果有了优异的技术和出色的管理,人多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而如果没有,确实很可怕。
原则上我同意哈丁的主张,有些“公地”需要“共同赞同的相互强制”。但实行起来难乎其难。靠什么机制走向“共同赞同”?未建立这一机制的时候,紧迫的问题该怎么办?中国的人口政策就是这样出台的。它一半符合哈丁的主张,而另一半不符合当然就意味着不是哈丁的主张。不管怎样,中国人口政策的实践对全人类在认知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一个家庭一个孩儿的影响极其深广,不可能有哪个人事前能认识到其后的全部变数:独子一代被娇惯出的性格,一个人不弱于两个人的高消费,乃至几乎无解的应试教育。
中国时下的高考竞争太惨烈了,它导致了几乎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厌学。而学有所成的第一前提是喜欢,是热爱。厌学是心灵的癌症。为什么中国当代教育演化到这步田地?我以为最大的原因是独子政策。绝大多数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兴趣、愿望和天分。如果不是独子,多数父母会因为家庭的经济压力和孩子的兴趣,听任其中一个甚至两个不走科举道路,因为周围有了一批父母放行,缓和了他的心结。今日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失业,不是GDP保8,甚至不是官场腐败,而是教育。我们接连几代的孩子活得极不愉快,我们最大的资源——未成年人的才智——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而是蒙受严重摧残。
一场小小的读书会,竟从哈丁说到独子,从文本说到社会。
临近尾声时,博士生刘阳冒出惊人之语:教育部应该是中国的第一大部,它管的人最多,占人口四分之一以上,很多人(不算教师)一生的三分之一都是在教育部管辖之下。我搭了一句腔:第二大部直接管理的人口恐怕连全民的3%都达不到。刘阳接着说:如此说,应该是第一副总理直接抓教育,而不是什么主管。
我觉得这后生所言很有一些道理。不是说职高权重的人来抓教育就一定奏效,我们前些年就是第一副总理主管教育,丝毫没有改变走向,未来教育的希望决不在一个领导手中,但是由位置很低的人来领衔这么大的事情本身就极不协调,重大的举措不可能出台。改革三十年来,膨胀最猛的是教育,全民最重视的是教育,问题最大的是教育,变化最小的还是教育。教育已经走到了荒诞的地步。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27 12:27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