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90|回复: 3

[语音]2015.06.02 教育《拼娘时代》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5-6-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胖微信语音
昨天是六一节,一个很博学的朋友就跟我谈到儿童教育的问题。他讲啊现在很多人都羡慕什么英国式的贵族教育,但实际上英式贵族教育和很多流行的现代教育观念是背道而驰的。最大不同在于呢,英国贵族并不讲究父母和孩子多待在一起,往往孩子生下来之后相处时间最长的不是父母,而是女仆和家庭教师。等到七八岁就送去上寄宿制的学校,回家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但是你放心呐,这样的孩子长大和父母的感情也未必疏远,男孩子的行动作派和他爹还是一模一样。哎,那为啥呢?我那位朋友解释说,也许哈,也许只是也许,第一,决定一个人什么样子的最大原因不是教育,而是基因;第二呢,决定教育结果的不是教育者的努力,而是教育者自身提供的榜样。
今天您往下拖,给你看一个很有见地的幼儿教育学者杨杰的看法儿。
Yesterday was Children's Day, a very erudite friend told me about the issue of childhood education. He said that nowadays many people are envious of British aristocratic education. But in fact the British aristocratic education concept is contrary to many of the popular modern educational concepts. The biggest different is the British aristocracy does not pay attention to how long the time parents and children staying together and often the longest time children get along with since they were born are not their parents but maid and tutor. And they were sent to the boarding school when 7 or 8 years old, the times back home is not to much. But don't worry, their feeling with their parents were not necessarily become estranged, boy still act the same as his father. Hey, why is that happened? My friend explained, probably, just probably, first, the biggest reason of what a person is determined is not the education, but gene. Second, the determinants of educational outcomes are not the efforts of educators, but the educator's own example.
Today you drah down, let you see the view of a very insightful preschool education scholar Yang Jie.
翻译:骅仔 译文版权所有,转载、火车头的请保留本页链接http://www.ljsw.cc/thread-3588-1-1.html
今日微信推送:

杨杰

很多家长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他们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缺少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会忧虑。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这份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父母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晦暗起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在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会发现,人生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本文由作者杨杰授权罗辑思维发布,欢迎关注她的微信号“杨杰的妈妈圈” (yangjie3355)。



罗胖曰:
100年前,纪伯伦就在一首诗里这样写父母——
“你是自然之神手中的一张弓,
幸福而谦卑地俯身,
把箭矢般的孩子送向遥远的未来。
爱——是孩子的飞翔,
也是你那弯曲而稳健的姿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螺丝

发表于 2015-6-2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同学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5-6-13 14: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膨胀螺丝

发表于 2015-6-13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最大原因不是教育,而是基因;决定教育结果的不是教育者的努力,而是教育者自身提供的榜样。
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5-21 03:5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