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21|回复: 1

[语音]2015.07.01 游戏《优秀的人往往不合群?》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5-7-1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胖微信语音
最近好几次遇到这样的事儿:朋友约我去干一件什么事儿,比如去哪儿旅游吧,我没时间就推托了没有去。结果人家回来之后捶胸顿足地冲我感慨啊,你真的应该去啊,太棒了呀。哎我说棒在哪儿啦?然后对方基本就是翻了翻白眼儿啊,说出几个苍白的形容词儿,最后说,反正你没去就亏大了。呵其实我自己也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一个奇妙的体验无法用言辞向朋友传达,只恨对方没有和我一起身临其境。这说明啥呢?说明真正能够把人连接在一起的东西,不是什么价值观、共同体等等可以说的清道的明的东西啊,而恰恰是那些无法表述出来的共同经历的体验。你要是想加入一个群体,不是要去参加群体的正式活动,也不是讨好群体中具体的成员,而是要参加那些看似没有目的,但是有极强体验性的游戏。
今天您往下拖,给你看一篇精彩的分析。游戏。
Recently I encountered such a thing several times: a friend asked me to do something such as go for a trip. I don't have time so I refused. They came back and lamented at me that I really should go, It's marvelous. Will, I asked what is it? The other side basicly glazed over his eyes and bring out several adjectives and finally said, anyway, it's a big loss that you didn't go. Will, In fact, I also often have such a feeling: a wonderful experience can not communicate with friends just by words and hate the other did not be with me in such the scene. What does this infer? It tells that the things can really connect people together is not what values, community and things can be clarified, but those common experiences that can not be explained.  If you want to join a group, not to go to the group's formal activities neither ingratiate certain members of the group, but to participate in those seemingly no purpose but strong experiential game.
Today you drag down, show you a wonderful analyse article. Game.
今日微信推送:

职业笔记

讲起不合群,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一定会有这样的场景:寝室有一学霸,每天7点准时起床去自习,早出晚归。寝室有来串门的同学一起聊天,他基本都不加入。即使我们聊天的时候谈笑很大声,他也好像不为所动,只在干自己的事情。

而也曾经有一个宿舍,宿舍里面6个人。每当宿舍6个人都凑齐的时候,寝室长总会组织大家打牌,或者有时候就大家一起开黑打DOTA。更多时候,大家是相约好一起聚在寝室而非赶巧。

然后,一晚上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四年就这样过去了。

大家一定会想,这6个人,大抵都不会混得太好。

但事实往往是一定有1-2个是混得非常好的,他们只是在该融入的时候融入。相比那种极端的书呆子,他们更有自己的策略——所谓融入策略。

合群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即大家在干什么,我也就跟着。寂寞和不安往往会驱使人们这样做。但你以为你大学四年不孤单,当你毕业没有工作时,没有老婆的日子你会更孤单。

所以,从根本上而言,你并没有了解自己,并为自己设立一个较远期的目标,导致你的合群仅仅是短视的行为。而融入策略将使你合群于尽可能符合自己目标的事情。举个例子,如果你室友在看综艺节目,你是选择看还是不看?如果你未来也希望从事节目、活动策划之类的工作,那么和他们一起看能让你做更多准备,能让大家的气氛更high,你也能有所收获。这事情说起来比较容易,但实际上很多人想不通。

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外国老师M先生,他已经来到中国大约10年了,主要专业是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看上去非常厉害的样子。然而有一天,我得知他在中国的十年中完全没有学习中文,最多只能听懂部分对话,而自己是不会说中文的。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奇,因为在一个国家定居10年却不学习当地语言,不是人们常见的选择。

“为什么来中国这么多年依然不学习中文呢?如果你会中文,岂不是对工作很有帮助?”

他表示,他觉得自己可以用学中文的时间做其他更喜欢的事情,比如研究经济问题和搞乐队之类的。比起学习中文,做其他事情收获更大。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以前一直觉得来到一个新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融入当地生活。融入的方式包括学习当地的语言,了解本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吃当地的食物等等。但现在想来,不尝试融入也有不尝试融入的生活方法,这也许是有道理的。

再仔细想想,这侧面说明经济学的主流都是在西方体系下的,而大多数中国的顶尖学者也热衷于在英文期刊发表文章,这才是他不融入策略的基本出发点。

除了兴趣爱好的狭窄,人们的不融入往往也有素质的缺陷或自制力的问题。比如有人天生不喝酒或者性格孤僻,那这时候,选择不参加酒局或者集体活动也会让他自得其乐,无可厚非。

但更多时候,人们的不融入发生在时间效率的计算上。很多人不参加或者不进行某项行为源于他认为,这段时间我可以做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

比如,中国人在国外通常学习理工科,这其实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全都数学好。和世界上所有人种一样,中国人有人擅长理科,但也有人擅长文科,并不是同质化的。但是中国人为什么出国后更多地学习理工科呢?根本原因还是理工科的融入成本低。数学的世界里,全世界的符号体系都一样。但是涉及到人文领域,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距就太大了,国人想要融入外国文化难度很高,如果不融入又很艰难,所以还是学理工科好。

更多的时候,人们的时间浪费在了无所事事或者做白日梦中。他拒绝了别人的邀请,并认为自己会去自习,结果在自习的过程中聊天打游戏看视频,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而恶性循环下,他会变得更不愿意参加他人的活动,并以此往复。

本文由罗友 张佳莹 推荐。由作者大学生求职应用 职业笔记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

罗胖曰
他人的游戏,有时候就是他人的门。
据说,只是听说——
十几年前,某大国领袖出国参加活动。
其他领袖都打高尔夫。他不会打。
只能坐在家里等。
中午聚餐。餐桌上大家只谈上午的球,没人谈政治。
所以大国领袖继续向隅不欢。
那领袖们怎么不谈政治了呢?
球场上谈过了。
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膨胀螺丝

发表于 2015-7-2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5-21 03:0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