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15|回复: 4

[语音]2015.12.13 朋友《什么是朋友?》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5-12-13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胖微信语音
招聘
最近我在一堆微信群里搞了一次直播“解读《必然》这本书”,其中有谈到了无偿分享这个现象。比如说我们每天辛辛苦苦的发朋友圈呐、微博呀,也不挣钱啊。于是有人就说了,互联网时代的无偿分享最后谁也无利可图。而实际上呢,无偿分享不仅有收获,而且收获的是未来最值钱的东西,叫人的资源结构。比方说吧,我认识一个小伙子啊,他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经常要用到行业里的牛人。可他大学刚毕业哪认识什么牛人呐?不过他照片儿拍的不错啊。于是就跑各种论坛呐,给牛人拍照啊,然后在微博上@艾特给他。牛人们一看,耶,这张不错,于是就找他要原来的照片儿,再加上他勤恳好学,很快就在圈子里如鱼得水。所以你看,这个时代怎么通过无偿分享来交朋友,优化自己的资源结构已经是一个大学问了。
那今天您往下拖,给你看李笑来的一篇精彩文章。朋友。

罗辑思维一直是个挺奇葩的公司。

不打卡不考勤不坐班不设KPI不尊重领导,
惩罚就是责任心不足发红黄牌,
奖励就是员工之间发节操币,
团建就是时间长了包场吃肉,
任何时间都有人坐在餐厅里吃饭,
程序员都是段子手,
新来的人力资源同事接到的任务是——
“不准下发一个制度”。

外人都不好意思问:这公司得乱成啥样?

每当这时,我们的CEO 脱不花 都会祭出神器,谷歌公司首席人才官拉斯洛·博克的著作《重新定义团队》

在这本书里,呈现出了一个谷歌之所以成为谷歌的伟大密码。


给大家分享几句干货——


1.他们把人力资源的费用集中投入在招聘上,而不是培训上,因为一个最优人才可以胜过300个普通人。

2.每聘用一名应聘者,早期谷歌人会为他整理制作长达40-50页的材料,需要投入150—500小时净时间,面试会达到25次之多,谷歌的CEO会亲自对每一位候选人做最终审核。

3.谷歌专门开发了一个网站,只是为了用于员工之间点赞!而且任何员工都可以给其他员工发放上限175美元的现金奖励,不需要任何监督或者签字批准。

4.他们至今每周五都要召开全员会议,创始人拉里或者谢尔盖亲自向所有人通报过去一周公司发生的事情,介绍新同事。

5.谷歌不允许上级决定自己的下属岗位的候选人,但是居然会安排未来的下级担任上级岗位的面试官。

6.谷歌的管理方式是开源的,他们的工程师第一天上班就能看到几乎所有的产品代码,尽量让每一名员工都能看到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戳下面,买本电子书看看这本神作↓↓


谷歌公司印证了我们一贯以来的逻辑。
和牛逼人一起工作,要什么管理?
要什么制度?要什么自行车?

年终,都是抢人的时候,你懂的。

如果你已经觉得该换个地方了,
要不就来一个蒸蒸日上,求才若渴的地方?

1.如果你是一位初入江湖的少侠,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我们咬牙给出力所能及的最高起薪点:管理培训生月薪6K;

2.如果你是一位某个领域的大神,我们会为你支付迁移到公司附近(北京CBD地区)居住的搬家费和房租

3.我们会为你支付受邀前来罗辑思维面试所产生的差旅费用

4.我们会安排你未来的同事请你喝咖啡,你们可以提前互相了解;

5.联合创始人 脱不花快刀青衣 承诺会与每一位前来面试的候选人交流,并且回答候选人提出的任何问题;

6.我们不会用那些愚蠢的招聘测试来麻烦候选人,任何一位候选人在提交个人简历时只需要选择完成以下任何一个任务就可以:

任务一:请为每天早上的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推荐一篇文章,并且告诉我们如果你是罗胖,你会怎么写出“罗胖曰”;

任务二:请在罗辑思维商城中任意选择三个以上商品进行组合,策划写作一篇销售推荐清单;

任务三:请为”得到”APP发掘影响用户体验的BUG,并且告诉我们你的解决方案;

任务四:邀请三个能够打动罗胖的人为你背书,并且他们愿意接到我们的电话,愿意就你的八卦与我们做进一步交流。

7.我们希望能够请大家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你认为合适的优秀人才,一旦入职,我们会为介绍人送上一份罗胖亲自签名的礼物

我们希望你是——
知识达人;流媒体开发工程师;PHP高级开发工程师;平面设计师;电商运营专家;商品买手;微信内容高手;会员运营。


人生苦短,要与牛逼的人在一起。
来罗辑思维,与牛人并肩战斗。

罗胖曰:
拜托大家把这篇招聘启事转到朋友圈。
如果你的朋友因为你的转发而入职,
我会去加你微信,然后给你发个大红包哒。
说话算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膨胀螺丝

发表于 2015-12-14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螺丝宝宝

发表于 2015-12-14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头的文章是昨天的,是不是误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5-12-14 09:51
误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5-12-25 14:49
什么是朋友?
时间:2015-12-13  来源:罗辑思维  作者:李笑来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跟电脑一样,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输入/输出体系,有一套自己的运行处理机制。
人和人之间很不一样:有的人处理器更强大,有些人的内存更大,有些人的硬盘更大,有些人的显示器更漂亮一点,有些人的打印机比较高效,有些人配置了网卡所以可以连网,有些人不连网,有些人的带宽很足,有些人的带宽很小,有的人在互联网上,有的人在局域网里……
人们一向认为自己比机器聪明,可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比机器落后太多了,令人难以置信地落后。
我们今天用的每台电脑都是完整的。你再看看人,很多人的处理器是残疾的,输入输出设备是不完善的,内存小到没用的地步,硬盘甚至根本就没有(不会记笔记、不会用图书馆的人,就相当于没有硬盘的电脑),至于连网设备,真的很差,甚至还不如没有……
最关键的是,也比较搞笑的是:
绝大多数人的操作系统竟然是从不更新的!
从不!
大多数人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其实是两千年前的。
比如,他们会坚信“眼见为实”这个古老的原则,不懂“间接证据”的使用方法和判定方法……
再比如,到今天也有很多博士硕士认为和老婆生出来的不是儿子,那这事儿是女人的问题……
又比如,很多操作系统完全没办法识别“中西医结合”是一个无法格式化的概念。
粗糙、原始的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它越差,就越自洽,漏洞百出却又能持续运转,最关键的是,它没有任何自动升级的机制。
我最近正在写一本书,叫《七年就是一辈子》,换种说法,就是七年一次大升级……想想看吧,比起 Windows 不断打补丁,比起 Mac OS 每年一次重要大升级,比起 Ubuntu 每半年一次稳定升级,人七年才搞一次大升级,是不是很落后呢?
在我看来,人脑的操作系统最核心的原件是个叫做“概念”的东西。我们的思考离开概念,几乎寸步难行。
今天从一个特别简单、特别基础的、我们一生都在用的概念说起——
朋友。
什么是朋友呢?
最初的时候,我们对朋友的理解虽然朦胧,但实际上有所定义的: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操作系统有一些基于历史、文化习惯的渐进升级。慢慢地,我们对朋友多了一个标准: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
“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在我们东北老家,这叫“够意思”,或者说“义气”。
那个时候我们还不擅长思考,不知道“够义气”、“够意思”这样的概念其实是一种毒药,因为它看起来是那么美好。
为什么说那是毒药呢?因为我们在一个纯净的概念里加入了公平交换的机制,可问题在于,对于什么是公平,我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而当不公平发生的时候,却是可以瞬间体会的。
于是,就开始有了背叛,有了欺骗,有了伤害,有了失望和愤世嫉俗。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人和人是特别不一样的。大多数人的生活空间是相当有限的。他们出生、成长、结婚、生子、直至死亡,都在一个地方。即便是在一个大城市,也有这样的人,北大幼儿园、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北大本科、北大研究生、北大博士、北大工作……我真见过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
然后,我呢?我出生在黑龙江省海林县,八岁的时候跟随父母搬到延吉市,小学转学一次,初中转学一次,高中复读一次……然后离开老家,去长春读书,毕业后去了沈阳,又辗转广州,而后定居北京。
当我回头望过去的时候,虽然从小交下的老朋友其实不多,但几乎每一个都是我自己主动保持联络所以才一直有联系的。维系交往,是耗费时间精力的,两个人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至少有一个是主动的,而我就是那个主动的人,因为我觉得这些“成本”是必然存在,也是必须承担的。
所以,朋友的定义,在我这里开始发生了变化: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而这里所说的付出,常常是我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主动联络,主动维系友谊的那些人。
与此同时,朋友的定义也开始逐渐分化,“老朋友”成了一个特殊的分类,因为老朋友的稀缺性——这实际上是时间的稀缺性造成的,你就那么一辈子,你就那么一个小时候,一路走过来,再也没有可能重新来过了。
因为老朋友的稀缺性,自己开始增加了一个原则:轻易不跟老朋友产生合作关系,生怕伤到这个稀缺的存在。
成熟的特征就是独立,即在生活上、经济上越来越不依赖朋友的存在,朋友更多是精神上的需求。于是,我对在这个阶段能够交到的朋友开始有了新的定义:
朋友就是那些愿意与我交往,并且我也钦佩的人。
我们钦佩的人其实很多,但前提是人家愿意跟我们交往。
交往是耗费时间的。而且,我特别不擅长处理层级关系。所以,我一向在做事的时候都尽量去选择那种“只要一个人就能干好”的事情,讲课,写书,做网站,都是这种。我自己就能做好,不会的我就去学,多难都必须自己学会,许多年来我就是这样的。于是,在那个阶段里,我与我的绝大多数朋友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这种情况大约持续到 35 岁左右。随后的几年里,我逐渐意识到我有能力去帮一些人了——在那之前,更多的时候我是自顾不暇的。后来,我逐渐干脆成了一些人进步的动力。
于是,我对朋友的定义再一次更新: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儿的人。
我与我的好多朋友都是这样的。
2012 年年底,我认识了李路。我觉得他是个很牛的人,于是只要有机会我就跟他说,前后说了五六个可能性,最终他说,嗯?这个不错,这个我愿意跟你干。然后,我又叫来了在 twitter 上认识了两三年的另一个朋友沙昕哲,于是我们折腾出来一个公司,叫 knewone。
同一个时期,在一次交流会上,我认识了冯晓东,一个89年的小朋友,我觉得他很厉害。所以我差不多每一两个月就跑去找他吃个饭,闲扯胡扯,期间也交流很多做软件产品的看法,有些时候我的一些看法会被他批得狗血喷头…… 2014 年春天,他打电话说:“我搞出一个东西,你来看看呗。” 我去了一看,喜欢坏了,当场就要求一块儿玩;然后他把团队拉出来,我请大伙吃了一顿饭。那顿饭相当于全体团队成员面试我,我回答了很多问题,最终面试通过,于是我们正式合作了……
另一个好朋友叫龚鸣,是知名的区块链技术专家。我认识他的时候,就觉得他与众不同,于是我一直在创造机会,看看能不能一起做个什么事;前后提过很多方案,可都不太合适,于是就放在那里。时不时我就会联络他,跟他聊新的想法……这样过了两年多,有一天,我又跟他说了个我的想法,他一听就说,嗯?这个可以搞,而且必须搞。于是,我们俩就搞了一家公司,叫彼此保险……
所以,回头看看我对“朋友”的定义,其实背后是一个很简单很清晰的过程:
依附 → 独立 → 共生
每个人的友谊,质量是不一样的。对朋友来说,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种肤浅含混的“够意思”,“讲义气”,而是帮助对方成长。友谊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于共同成长。
当我们把一群具备一定特质的人放到一起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将来究竟会发生什么,但我们确实知道一定会发生什么。
也正因如此,当一件好事发生的时候,它是惊喜,甚至是意外的好运——但在我眼里,这是意料之中的惊喜,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只是不知道那事情究竟是什么而已。
好运总是发生在我们身上,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有自动更新的操作系统,就是这样。
本文由作者 李笑来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


                           
                           

这篇文章比较长。
但是写得实在好,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看到。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说——
世界的演化正在进入一种叫“进托邦”的状态。
变化不是什么“改变”,它就是存在本身。
一个人就像手机里的一款APP——
1.必须随时迭代。
2.迭代不仅是改进,而是和环境适配。
3.迭代本身就是存在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5-13 23:1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