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41|回复: 6

[语音]2016.04.12 信仰《曹操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吗?》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6-4-12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胖微信语音
信仰
经常有人说啊,中国人现在社会状况不如人意是因为没信仰,这话既对也不对啦。说它不对是因为难道让中国人普遍都信个啥宗教,才是治国之道吗?信仰自由是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啊,而且信仰也不是说建立就能建立的。那为什么又说它对呢?是因为“信仰”这个词其实也可以有更宽泛的理解,比如说昨天我就看到一个说法,说信仰就像桥上的栏杆,你看过桥的人虽然从来也不扶栏杆,但是不能说栏杆没有用啊,过桥的人看见栏杆心里会踏实一点儿吧。哎,所有让人心里觉得踏实、有安全感,让自己觉得现在做的事儿有意义的东西,其实都能算是某种信仰,就像登山运动的人经常说的那句话嘛“为啥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儿啊。”你看,一旦停止更多的追问心里就踏实了,信仰也就产生了。
那今天您往下拖,给你看为什么当年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信仰。

今日微信推送
初入职场,最适合你的商务腕表
在登台演讲之前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打不赢的对手,不妨成为朋友

曹操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吗?
张佳玮

1

东汉末,曹操扶持汉献帝,为了什么呢?
这是道送分题。自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嘛!
然而,这里还真有个错处。这句话,还是罗贯中在小说里安给曹操的。按正史,乃是袁绍谋臣沮授,首先跟袁绍说:
“您家祖辈都侍奉天子,大家都知道您忠义;如今朝廷宗庙涂炭至此,没人去扶保天子,体恤百姓。您就去把天子迎到河北来,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养士卒去讨伐不听话的,谁能挡啊!”
是故,“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袁绍麾下沮授的主意。曹操呢?他的口号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侍奉天子,号令诸侯。
——事实上,对外说是奉天子以令诸侯,对内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一回事。天子就是个玩具而已。

2

但本文不是为了玩“挟天子”、“奉天子”这个文字游戏。问题是:既然都知道天子是个玩具,挟他有个鸟用呢?诸侯又不是白痴!
袁绍当时没听沮授的话,去迎汉朝天子,好拿来挟一挟,是因为他的其他手下郭图、淳于琼说话了:
“汉朝完蛋许久啦,兴复他干嘛!而且如今军阀割据,群雄逐鹿,讲究先发制人。如果咱们保了天子,动辄要上表等他下指示,听还是不听呢?”
的确如此。曹操保了汉献帝,自己掌握汉朝朝廷名义大权,诸侯也并没屁滚尿流,望风而降。本来嘛,汉献帝又不是机关枪,拿出来吓唬谁啊?曹操后来以汉朝丞相身份,南下找东吴,周瑜跟孙权说了句名言,所谓曹操:
“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一句话就给否了。
因为汉献帝自己是董卓所立,董卓在汉末的声名,着实不算光彩;诸侯又是赳赳武夫,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汉朝已经凋零,你个天子出诏书,奈何咱不听,你能怎么样?
当年八国联军侵华前,李鸿章们为首的汉人封疆大吏,就机智地抱团,大搞其“东南互保”,说朝廷下来的诏书都有问题,不奉令。天高皇帝远嘛!
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底有个什么鸟用呢?
答:事实是,曹操挟天子以令的,不是诸侯,而是诸侯的手下人。
宋朝时,赵匡胤搞杯酒释兵权,有句话说得厉害极了:
“人谁不想要富贵呢?一旦有人强行给你们来个黄袍加身,你们想不当皇帝,还由得你们?”
就是这个意思。在乱世中,许多时候,诸侯不是爱听自己手下的,而是不得不听。

3

曹操征定四方,当然很能打;但有三个军阀,是被手下人哄投降的。曰南阳张绣,曰荆州刘琮,曰汉中张鲁。
——张绣因为与曹操有杀子之仇,对曹操很忌惮,在袁绍和曹操之间权衡,他手下谋士贾诩,乃是三国数一数二的人精,跟张绣说了: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很在意信誉;你跟他有仇,去投靠他,正好让他彰显自己宽厚大度嘛!”
于是张绣去了。曹操果然对张绣厚待,不计前嫌,还拉着贾诩的手说:
“使我信重于天下的,就是你啊!”
——刘琮的父亲刘表一死,刘琮的妈妈蔡氏、舅舅蔡瑁,加上荆州原有的名流蒯越等,都劝他投降。于是偌大的荆州,直接归了曹操。
——张鲁在汉中时,觉得自己在山窝窝里,无人能左右,一度想自称王,被麾下谋士阎圃劝阻;后来曹操打将过来,张鲁打不过,意图直接投降,阎圃劝他别趁着危急时投降,先走到四川去,谈判之后再投降。张鲁都乖乖听话了。
曹操南下东吴时,东吴有过著名的战与降论争。张昭与诸文臣主降,鲁肃与周瑜主战,这段子后来被敷衍成“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天下皆知。如果乍看这个,会很奇怪:孙权年轻气盛,二十六七岁的年纪,要战要降,自己一句话的事,跟大家讨论那么久干嘛?结合一下前面,就明白了。

4

曹操挟天子,令的不是孙权、张绣、刘表、张鲁这些诸侯,而是他们手下的人。
而汉末群雄,还真得被手下人掣肘着。
——刘表是朝廷委派的荆州大当家,没有兵卒,匹马到荆州。完全是蒯越、蔡氏这些士族派系,帮着刘表定了荆州。所以刘表一死,荆州战与不战,完全是蒯越和蔡氏说话。
——孙策刚定东南时,手下没读书人;张昭是彭城名士,南下之后,江东若干大族都对他敬服。所以后来孙权都不爽,跟张昭吵架时说:“吴国士人,进宫拜我,出门就拜你。我也算给你面子了!”
鲁肃劝孙权战曹操时,说过句大实话。这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真意:
“如果我鲁肃去跟了曹操,曹操还会让我当官;孙权您如果跟了曹操,那是什么下场?!”
诸侯们当然都知道,一旦跟了曹操,未必有什么好下场;但架不住自己麾下的读书人士族,心向朝廷。仔细想想,也正常:你是个私企打工的,有政府过来招安;私企老总也许不乐意,私企打工的却愿意去编制里,多好啊!
曹操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全称是:“挟天子以令那些诸侯手下非常得力的士族,逼得诸侯没法不服气。”
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天子,对士族影响力那么大呢?
本文真正的主角来了。

5

曹操麾下有一个名谋士,叫做荀彧(音通“玉”),字文若。《三国志》列次叙传,将他、他侄子荀攸和刚才提到的贾诩,合传列为曹操首席三大谋士。
荀彧何许人也?曹植说他“冰清玉洁”;司马懿说他“书传的古人我不知道,反正近百十年来,我见过的贤人,没超过荀令君的”;曹操直接说他“吾之子房”,比作张良。
但细读正史,很是微妙:荀彧并不怎么跟曹操上战场,而是常在后方,跟曹操通信。
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跟袁绍相持,比较困难,写信给荀彧问怎么办,荀彧跟他说:
“扼其喉而不得进已经半年了,应该用奇了。”
看似就是个书信鼓励,给个大方针而已。那荀彧究竟是干什么的呢?曹操的后方第二中央?主持日常工作?写信鼓励鼓励曹操?
非也。

6

东汉的士族,多出汝南颍川。汝南帮是袁绍家为尊,代代都要进中央;荀彧则是颍川帮的大家,在迎了汉献帝后,荀彧成了尚书令,即天子的秘书。他等于是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一道桥梁。他举荐了大批人物给曹操,诸如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荀攸等,妙在这批人大多是颍川士族,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颍川士族集团。
由于荀彧的缘故,颍川是曹操最关键的后台。官渡之战,荀彧可不止写信鼓励曹操。后来曹丕登基,很快就给颍川郡许多福利,理由是:官渡之战时,曹操其他地方都不听命令了,只有颍川,老弱都帮忙输送粮食。真是大魏国的根本啊!
当然,荀彧与颍川士族集团,还不只是帮忙输输粮。
曹操征定天下,有武的一手,那就是他自己能打;也有文的一手,那就是荀彧为首的士族集团。本来曹操在读书人那里,不算有面子:父亲曹嵩是投托宦官门下的,很没面子;但因为荀彧与他手下那批人,与汉朝天子一结合,形成了一个士族班子。这对其他诸侯门下那些读书人,诱惑极大。
所以某种程度上,荀彧高风亮节、世家公子的儒雅形象,是曹操真正的招牌;而他善于推荐人,至少在前期,令曹操大大受益——至于后期,荀彧的影响也对曹操产生了掣肘,那是后话了。
事实上,东汉末年,挟过天子的军阀,不止曹操一家。董卓立了汉献帝,之后吕布王允、李傕郭汜,都多少把持过汉献帝,但从未有如曹操般成功者,就在于他们虽然各有本领,到底还是土鳖军阀,手握着天子,却没把天子用到位。汉末士族了得,袁绍靠着四世三公的号召得人心,刘备靠着宗亲血统和个人魅力奔走天下,东吴得靠朱顾步陆等宗族,加上张昭这些北方士大夫镇场。
曹操所以独出众,在于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加上汉朝天子,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核心。这个士族核心对土鳖军阀也许没有震慑作用,但对军阀手下那些办事的读书人,却大有感召力。
所以曹操平了北方后,录前后功劳,要给荀彧封万岁亭侯,表章的第一句就是:
“思虑智谋应该首先受赏,战争的功绩抵不上朝堂国家的勋劳啊!”
荀彧当然要推辞,但曹操给他写信:
“我和你共事以来,创立朝廷,你帮着匡弼,帮着举荐人才,帮着出谋划策,也真太多了。”
——某种程度上,荀彧已经不是曹操的谋士,而是曹操的合伙人。他不只是日理万机处理日常工作,他还为曹操团结着一个能感召士大夫的中央。没了他,曹操奉立天子,怕也没什么用。
当然,荀彧后来死得,比较微妙,《三国志》里明写:
“曹操要当魏公,荀彧不赞同;
之后曹操南征,把荀彧留在寿春,荀彧忧死;
次年,曹操就当了魏公。”
——其中意味,不难明白。各色注引与《后汉书》,更是八卦:
“曹操给荀彧送了个空盒,暗示他自杀。”
但这里面,也有派系的问题。曹操平定北方后,势力当然姓曹,但都城许昌是荀彧管事,军师参谋长是荀攸,管冀州的也是荀家的人,曹操一定觉得不爽了。之后曹操就出了求贤令,要求各色人等,无论品德,只要有才,就能当官。如果考虑到先前朝廷的干部,都是荀彧的人,曹操这么做的目的不难明白。所以荀彧自尽,动机其实也不难解释:他与曹操彼此扶持的关系,到尽头了。
当然,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7

《三国志》里,荀彧是魏的谋臣,《后汉书》里却是被当汉臣对待的。他是魏国第一谋臣还是汉朝最后的谋臣,历代史家争论不休。也许他终究知道汉朝不可复兴,只是辅佐曹操,为汉朝延了二十几年命,解决了一些军阀,最后以身殉了汉朝。
在敌对方看来,曹操这个大奸臣确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至少在荀彧活着时,汉朝还有点尊严。终荀彧一世,本来已经被郭图们判了死刑的汉朝,名义上又续了二十多年命。连曹操自己也吹嘘过,如果天下无他,不知多少人称孤称王。
至少在荀彧活着的时候,汉朝还在,天子还被奉立着;除了昙花一现的袁术外,没有人称帝称王;到他死时,乱世也算收拾得差不多了。
以荀彧自己的身份,他与那些被他感召的士族,确实也算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了。他为汉献帝点了汉朝最后一盏灯,感召了军阀属下各色人等,至少在名义上,又回到了汉朝羽翼之下。所以曹操与他失和,也是必然:他的存在感太强了。
如前所述,荀彧不只是曹操的谋士、曹操的总理,还是曹操的合伙人。荡平天下时,他和曹操,利益共同;到曹操露出野心时,利益就有冲突了。
他死后,曹操称公称王,三国各自称帝,那是他无法控制的事了。
苏轼如是说:
“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那些追随他的士族,也是因为相信了他,而投身于曹氏的。荀彧就这样奉着汉朝,到奉不下去了,就像伯夷叔齐那样,在一个时代即将结束时,选择不食周粟,死去了。
但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至少还是“奉天子”的。

本文由作者 张佳玮 授权罗辑思维独家首发。

信仰是经不住追问的。
但这恰恰是信仰的好处。
它意味着——
所有的追问到此为止。
为什么信上帝?因为上帝就是主宰啊。
为什么要爬山?因为山就在那里啊。
为什么要忠君?因为皇帝就应该是皇帝啊。
在某一条线上停止追问的人,最能彼此认同。
他们之间的协作成本也最低。

继续推荐薛兆丰老师脑洞大开的经济学课程。<<<戳此,追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膨胀螺丝

发表于 2016-4-12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螺丝宝宝

发表于 2016-4-13 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不正,则言不顺."

当然,这只是个大帽子. 曹操能得汉献帝是当时这个皇帝并不值钱. 因此得到的成本也非常低.

如果袁绍当时已经拿下汉献帝,或者和曹操争抢,估计曹操也不敢造次. 只能拱手相让.

"携天子以令诸侯"的效益其实是和曹操的实力增强成正比,而且相互支持,是一种正反馈. 正因为曹操后来的实力,这句话才有名.否则前面那个董国舅早就可以"令诸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螺丝宝宝

发表于 2016-4-13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献帝的统序来自于董卓的拥立,并不是很正. 故此当时的有实力的诸侯们对其都持忽视或观望态度. 有点像当年的UNIX系统,在MAINFRAME横行的年代被认为是个免费的教学系统或玩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螺丝宝宝

发表于 2016-4-14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传说中的大禹,到似乎还可以感觉到的袁世凯,这种在体制内生成的篡位者都经历一个进入,立功,掌权,夺权,上位等几个步骤.其实故事都乏味得狠.但期间或凭实力,或借机缘.还是蛮有意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螺丝宝宝

发表于 2016-4-14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前半部就是两个丞相的演义.一忠一奸,一保一篡.曹操死后,故事就不那么精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螺丝宝宝

发表于 2016-4-16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这大概是老毛最灰的一首词。除了挥鞭的“魏武”,其他的“幽”燕,“白”浪, “汪”洋,“不”见,有“遗篇”, “萧瑟”“秋风”,简直是灰得一蹋糊涂,不信你可以去看看老毛公开发表的其他十几首诗词,

如最著名的“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到处莺歌燕舞”,“山,离天三尺三”,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5-6 03:08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