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听完这期节目:《爱,为什么会变伤害》。其中有一段谈到了父母“逼婚”,和相亲的问题。他其中的一些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所以如果你正处于相亲的旋涡中,或你碰巧也看过这期节目,我想在此和你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1.父母该不该过问子女的事情?罗老师在节目中提到胡适的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父母应该对子女抱有‘愧疚’,因为他们没有经过子女的允许就将子女带到人间,所以父母不应该过问子女的事情”。如果在我上初中时,我可能会认同这种观点,但现在我认为这个观点有问题:先说说“愧疚“的问题 第一,传播自己的基因和传宗接代是所有生物和人类的共性。而“生育权”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人类基于这点诞生,也同时拥有这种天性。所以生儿育女不仅不应是“愧疚”,而且还是理所当然的。第二,说父母“没有经过子女允许就将子女带到人间”,更是无稽之谈。首先,你做为父母,又如何在这个孩子不存在的情况下去征求他的意见?第二,如果没有父母,当然就不会有孩子,更无从谈起“孩子的意见”。孩子不可能在他还不存在的时候就发表意见,这是一个逻辑问题。而现在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诞生,继承的是父母双方的基因,也就是说,孩子在生下来后,即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同时是父母的子女。不能说因为孩子脱离母体就和父母没有了任何关系,也不是说孩子因为他是父母所生的,就需要什么都听父母的。人与人之间,即没有完全的独立,也没有完全的依赖。人和人的关系是“互相依靠”,我们生活的世界即是我们的,也是他人的。一个人如果完全脱离社会,必将丧失人性,“狼孩”就是例子。但如果一个人完全依赖别人,也必将丧失自我。所以完全的自由,完全的随心所欲,父母完全不管不问,或者说完全的管制和限制,都是根本不可能的。
2.接下来谈谈父母该不该为子女张罗相亲的问题:罗老师在节目中提到了对待父母”逼婚“的态度时,说了两个词,一个是“决不妥协”,另一个是“泾渭分明” 。我认为这两点都是不可取的。现代人都知道一句话叫“外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而我则认为:人与人的交流和人际关系更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大到整个现代社会的构成,小到一个人身体的动态平衡,都是由无数种力量相互制约,相互妥协的产物。所以“决不妥协”是完全不可取的。包括对待父母”逼婚“的问题上,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眼前:人的心通常都会很高。但成家,立业,哪个不需要家人和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这些是能靠一己之力能完成的吗?而且父母的”逼婚“有时也并无道理,父母必竟都是过来人,他们知道一个子女不知道的定律:“即~人一辈子需要在每一个年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人类的身体因素,也是人类几千年传下来的经验。一个女孩的黄金生育期就那么几年,在生育期内的生育无论是对母亲还是孩子都是最好的,但过了生育年纪的生育,不仅会对母体的生命构成威胁,对孩子也没有任何好处。但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并非人人都懂。我就曾见过这样一个相亲对象:一个女孩28岁,见面时甚至比我还大两个月,但却还和一个初中生一样贪恋电脑游戏,口口声声要找一个能和自己玩的到一起的人,她道是出来相亲,可她压根就不知道结婚是在干什么。最后还问我是不是觉得她很幼稚。这样的女孩在社会中决非个案。我们在看待相亲这个问题时往往忽略一个问题,即父母并不是逼着未成年的子女去相亲,而都是到了他们应该结婚的时候为他们着急,且多是在子女没有找到合适对象的情况下,也就是父母的着急和"越俎代庖"是有他们的道理的,不能简单的一棍子否定。
其实每一个抗拒相亲,父母"逼婚"的人,他们所反对的并不是结婚本身,而的是相亲这个形式。不愿为自己贴上一个“嫁不出去”的标签。但相亲的不一定都是坏的,多了一个途径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又何乐不为呢?而且,父母也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你能找到,他们就不会出此下策。而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相亲在中国是一种主流。自由恋爱的是有,但是又有多少最后也走了相亲的路呢?所以,爱情和婚姻就不完全是一回事了。
宗上所述。看完本贴,我相信电脑那边的各位也会对这些观点做出一个自己的判断。
谁家不启轩
14/09/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