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62|回复: 0

从《重口味的李时珍》谈谈罗辑思维的“不认死理”

[复制链接]

螺丝宝宝

发表于 2014-10-20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早上,收到了罗胖新一期的语音和推荐文章,名为《重品味的李时珍》。看到此文,不知又有多少朋友会心一笑。其实,罗胖成名与被质疑的一个原因就来自于他的“不认死理”。也许,罗胖的观点不一定都能被所有人接受,但我认为“不认死理”是一个我们所有人都需要的精神。


孟子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本本主义,权威主义还是像我们这样的传统中央集权国家下所有大众几千年来的通病。从小学的教育开始,所有的课本就给人一种非黑即白的印象。这种印象,给人教授的并不是学习的精神,而是惨无人道的洗脑和灌输。造成人们信奉教条,不愿再接受不同的意见,并丧失了质疑的精神。就拿这一期的推荐文章来说,我自己小时候也看过《本草纲目》,见过书中各种“重口味”的描述:比如“粪坑泥”,“猪漕水”,甚至粪便精尿都可入药。当时的我也曾问过身边的大人,但他们虽显惊讶,但却自然选择了相信这些记载。很简单,这是《本草纲目》上的,怎么会有错呢?但如果是普通人,即使是专业医生告诉他人这些东西可以入药,我想就是打死他们都不会相信。所以这就是现实,很多人选择去无条件相信的东西,其实是他们从没有见过,也根本就不了解过的东西。


其实《本草纲目》一书中的种种让人瞠目结舌的记载,恰恰反映了当时明代民间医疗的现实情况,老百姓们在当时依旧生活在较为原始的状态下,他们用以为药的东西,往往都是当时他们身边的东西。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书中会有各种“路上的泥”,“漕中的水”的缘故了。但这个问题却不是人人都愿去思考的。时至今日,我们很多人在思想上,依旧逃不掉对本本的崇拜,至于信仰,更是如此。很多人的信仰趋于盲目,他们有些人自称信仰某种宗教,但并不是出于对宗教本身的了解,而是因为别人或家人在信。在我国一些全民皆教民族中,有90%以上没看过他们声称自己信仰的经典,剩下的10%,则热衷于将整个经典的背下来,每天靠给剩下的那90%的人背些连他们自己都听不懂的东西挣钱。而孩子们则被从小训练的不得质疑父辈的信仰。这种现象在我国56个民族中都决非偶然。选择去质疑,去不认死理,本身就可能会被身边的世俗力量所孤立,所不容。而我们人类的进步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


最后,我认为互联网的本质除了罗胖所说的“连接”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包容”。包容,即是包容各种内容,从不以任何一种思想为主流,即使它可能是“真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人的发言和想法。这些东西未必需要就一定对的,是成熟的,但他们都可以在网上有自己畅所欲言的空间。而我对“自由”的理解就是——“你有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权利,并不必因此担心被排斥,被孤立,被驱逐”。我相信,这也就是互联网“人人参与”的精神所在。

                                                                                                     谁家不启轩

                                                                                                            14/09/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5-7-10 13:45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