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谁是最大受益者?
为什么中国造假容易,打假难?
很显然,最大受益者才是最大支持者。
由于重要专利在外国企业手里,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投鼠忌器
今天在创业邦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硬糖创始人李沁总经理的一篇文章《创业公司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谈到了现实中被侵权及侵权者违法成本低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是社会转型创新的重要前提,本人也愿意对此问题谈一点看法:
目前,大家都感觉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似乎不很给力,违法侵权成本很低。造假很容易,打假很难。
那么先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执法部门的执行力不到位?还是“不想执行”?如果是“不想执行”,原因又是为什么?
先说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截至2011年底,全国机动车驾驶人达2.36亿人。其中至少有5千万人涉及“酒驾”。在几十年当中,酒驾曾经是无数驾驶员习以为常的恶习。但是,只要政府真的想管了,出台一个政策“酒驾拘留、醉驾判刑”,所有的酒驾一年时间销声匿迹。
类似的例子还有闯红灯,以前中国人普遍不把闯红灯当回事。但现在政府想管这事了,出台一个“闯红灯扣六分,闯四次吊销驾照”,立即就没闯红灯的了。
甚至于,我们更广泛的回想一下,政府想打击的任何一种事情,没有打击不了的!历史上任何“虎”在国家机器面前都不堪一击,是绝对弱势群体。而所有现在这些造假者,与那些“虎”相比,连耗子都算不上。
所以,政府的执行力实际是超强的——唯一的问题是政府想做什么?而不是执行层面的做的了、做不了。
首先要承认一个事实:尽管中国企业和个人已经拥有了数百万项专利,但是多数都是些细枝末节修修改改的外围专利(发明专利亦是如此),真正的重要创新专利、关键专利多数是在外国企业手中的。
在这个前提下,国家现在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其实是处于“投鼠忌器”的两难境地:
● 不保护知识产权,则社会的转型升级无法完成;
● 而保护知识产权,则因为现在很多重要的、核心的知识产权所有人是外国企业,由此会直接打击众多中国企业(比如中国手机行业……)。
由此可见,表面看是“政府管不了仿冒”实则是“政府在那个阶段不想管”——在那样一个时间段里,政府只有支持仿冒才是最符合国家利益的。
一个国家,越是落后越需要仿冒;越是先进越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采取的治国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民族利益最大化。
因此,在发达国家没人敢仿冒,因为国家利益与知识产权是一致的;
在落后国家全部都是假冒伪劣遍地开花,因为国家利益与假冒伪劣是一致的。
经过37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在世界名列伯仲,一般性工业技术制造能力全球第一,生产能力早已经远远大于需求。进一步的发展必须靠转型创新,必须改变以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成为创新型社会——而创新型社会的前提就是保护创新,不保护创新,社会公众能去创新吗?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反复掂量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不保护,何时保护、何时不保护,中国政府其实从来都心知肚明。
作为大众、企业公民,一方面是呼吁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创新,掌握足够多的关键专利、核心专利,才会促使政府增加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当中国企业、个人拥有足够多的核心知识产权时候,中国政府对仿冒者赚一罚十,只是出台一个文件的事情——有些人也许对政府文件不以为然,那好,请现在去开车闯红灯试试,酒驾一次试试,立即就知道什么叫“政府规定”了。
后注:发达国家对侵权是“惩罚原则”,所以处罚力度很大;而中国目前还只是“填平原则”,所以看上去处罚力度小。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政府这么规定也是迫不得已,并不是政府不知道“对侵权的惩罚原则”。要想让政府施行对知识产权侵权“惩罚原则”唯一的办法就是“中国企业掌握足够的核心专利”,舍此之外,只能适得其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