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89|回复: 0

[转]电影《狼图腾》六问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5-4-22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鉴于《狼图腾》小说改编的电影《狼图腾》已经入围正在举办的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提名,据说4月23日投票结果会出来。在投票之前,希望本届评委回答以下问题,因为下面评委们会看到,关心这些问题的人很多,批评和争论也非常尖锐持久和广泛,其中涉及到电影学甚至人类学的一些重大命题,评委们不能视而不见。希望主办方对此引起重视,对众多专家学者和观众关心的有关电影《狼图腾》的诸多疑问、对于这样一部电影何以能入围第五届天坛奖的过程给予负责任的解答。
    一、《狼图腾》电影有违基本生活真实吗?
    《狼图腾》电影中人与狼的几个重点桥段都存在基本生活真实造假:
    狼马大战一节:影片中的狼马大战基本内容严重失实。事实是马群遇到了自然灾害的风雪天气(白毛风),马群顺风迷失方向而误入冰湖溺毙,狼群不过捡了便宜(见亲历者朱允建的回忆《纯属虚构的狼图腾》(《汇总》长帖)。这样根本不存在的事被吕在小说中虚构为狼群将马群赶入冰湖成功狩猎。没有草原生活经验的人也可以想象,马群的战斗力是狼根本不可企及的,狼群从来不敢贸然袭击成年马群,这是草原生活的基本真实。影片中大批马群被狼群剿杀的桥段纯属胡编乱造,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请问:这样的基本事实能虚构吗?
    狼将黄羊作为冬储食物一节:狼从速度上就与黄羊不在一个级别,不可能驱赶黄羊到雪窝子里作为冬储食物。狼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黄羊则是每小时90公里,因此,狼吃黄羊的几率实在太小,最多也就是吃一些老弱病残(见同一牧场插队知青《黎京的博客》)。电影中牵强附会地演绎出狼将整群黄羊驱赶到雪窝子作为冬储食物,由于人为破坏,狼群为了报复人类,摞起来飞腾到羊圈吃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现实生活中狼根本追不上黄羊,哪有能力将整群黄羊作为冬储食物,进而被人全拉走后又来报复人类?穿越到神话了吗?
    狼的驯养一节:电影前期宣传中将“驯养的狼明星狼演员”作为主打看点之一。姜戎自己在小说问世的十年里反复宣传“狼是自由独立不可驯服的”,纪录片中的大量情节讲的却都是驯狼。那么小说原作者、电影编导就面临了一个事实悖论并且有义务解释清楚:狼到底是可驯还是不可驯的?因为这关乎小说及电影的弘大宗旨即狼图腾主题的严肃性。狼如果可驯,狼图腾就不存在;狼如果不可驯,《狼图腾》电影就无法存在。可惜,整个事件从头到尾,竟没有一个人对这个起码应该回答一下的基本事实感兴趣。所有人都像过家家的孩子一样天真而开心地叙述与狼的亲密和互动,狼俨然成为了慈祥的外婆、救世主、腾格里,可以与人一起开心地唱着“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的欢乐童谣了。作者、编导都忘记了:从你决定使用驯养的狼演员的第一天起,狼图腾神话气球就已经被戳破了。鸵鸟策略对这个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困局也无法提供帮助,于是我们看见了狼图腾伪文化的雪崩,它在基本生活真实面前完全不堪一击,一头飘逸花白头发的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所显示的悲情也救不了它。
    陈阵养小狼一节:陈阵的原型狼书作者姜戎即吕嘉民确实在牧区时的几个月里养过一只小狼,但这只小狼后来却被其虐待致死。原因之一是这只驯养的小狼长大后因为冲击羊群成为祸害遭到牧民的强烈反对不准其再养;其二,小狼又冲吕呲牙,吕勃然大怒认为冒犯了其尊严,最后他竟用套马杆套住这只因为圈养而后腿发育不良的残疾小狼骑马飞奔,将小狼在地上拖出一条长长的血迹而毫无怜悯之心(见杨刚《养狼》),最后亲手剥了这只小狼的皮(野莲《落荒》)。这段生活真实涉及的不止是狼可否驯养的争论,更反映了吕内心对动物的残忍。吕对人,无论是两任前妻还是亲兄嫂以及曾经的同学战友又何尝不如此。生活中的吕可以不等同于艺术中的姜戎或陈阵,但与其想要通过建立一个宏大教旨以征服世界的雄心一致。任何真正的教旨,无论形式和内容如何不同,都需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底色。吕具备这样的人格吗?其政治主张狼图腾充满偏狭、无知、残忍和傲慢,是可以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吗?!
    狼维护草原生态平衡:从小说到电影,狼吃羊、吃黄羊、吃马、吃黄鼠狼、吃老鼠,据说都是狼为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自觉所驱使,所以狼是腾格里。但作者对生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缺乏准确理解。所谓生态平衡是基于万物平等的哲学理念,生态链的每一环节都重要。狼现在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草原上狼确实少了,但草原还活着,活得还不错,在电影镜头里她仍然很美,仍然可以敞开胸怀拥抱哪怕是人工驯养的狼们快乐自由地奔跑。将其中的某一环节单独挑出加以无限放大,就无所谓平衡。而姜戎出于政治理念的需要,将狼推上了“生态链的最顶端”,雄踞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之上,请问生态链有最顶端吗?这是哪一本生态学著作告诉你的?还标新立异推出了什么“大命小命”之说,人为地在生物链上打上一个个人之结。姜戎的意思显然是:以自己为代表、狼图腾为标志的人和狼是属于大命的,其他都是小命。大命和小命,在生物链上他们之间甚至不配有理论甚至伦理上的平等。这不是生态平衡说,这是赤裸裸的纳粹言论。
    请问:这样的胡编乱造难道不是过于颠覆了艺术所需要的起码生活真实和伦理善意吗?
    二、狼来了,图腾在哪里?
    小说2004年问世后,比较集中的有关历史内容的批评和争论集中于“狼图腾是否伪文化”,即蒙古族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信仰是宗教还是狼图腾。《狼图腾》电影上映后,喇西道尔吉、官布扎布、马未都、许子东、窦文涛等作家、学者又相继就此发表了意见,认为蒙古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以贯之的狼图腾。网络上也有《只见狼了,图腾在哪儿》等文章。
    对此,姜戎先生早就胸有成竹,他的回答是:“影片以狼为叙事主体”。果然。影片是以一连串的狼故事组成的,其间穿插的人故事不过是狼的铺垫和陪衬。有观众这样评价:“除非他们有一个异常强势的第一作者,但目前看来,基本上是各玩各的,导演负责使用浆糊进行最后那一道工序。有人负责写狼的战斗场景,有人负责往人的情感上拽一拽,又有人负责穿插那个特殊年代对人性的扭曲,终于让这部电影最终形成了,经典版《动物世界》混搭特效款《国家地理》,掺和着一点浅薄的伤痕文学又辅以草原户外实景《百家讲坛》的大气魄”。
    何以如此?答案其实很简单:小说原著没有提供图腾故事,因为任何历史和现实的素材中都不存在一个足以凑成一部剧本的完整的狼图腾故事,连不完整的狼图腾故事都没有。狼图腾的存在无法靠图腾故事的展开来完成,于是只好将奔跑的狼作为主角,再加上那些令人昏昏欲睡喋喋不休的说教来勉强凑数。
    阿诺导演应该对此体会最深。《狼图腾》电影的类型定位是剧情加冒险,它不是科幻、心理、神话、灵异电影,其背景又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初期的内蒙草原,它需要基本的故事结构。而人的故事除了养小狼的爆吵,既没有当时真实的时代背景,更没有一点能出彩的地方。电影无奈地继承了原著的巨大漏洞和缺陷而勉强上阵,只好用狼作为叙事主体,只想要传达属于人类学的图腾理念,而不是叙述图腾故事。在换了四位编剧之后,正如上述影评说的那样,它变成了一个草原户外实景的《百家讲坛》。为什么不直接拍一部草原狼纪录片呢?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姜戎要的不是《动物世界》,是属于他这位狼王的图腾。因此《狼图腾》是概念强制艺术的结果,它无视电影的基本艺术规律。
    请问:这样一部电影如何获得天坛奖提名的?
    三、《狼图腾》电影口碑无差评吗?
    豆瓣网《狼图腾》电影影评1060篇。从前二页文章的统计结果如下(截止2015年4月19日):
    文章数:60篇。
    好评:23篇;中评(有褒有贬)12篇;差评:25篇。
    上星的97956人,其中:
    5星:12.2%;;4星:38.6%;3星:40.0%;2星:7.1%;1星:2.0%。
    好评和中差评各占一半。
    这叫零差评?
    对喇西道尔吉批评狼图腾的文章表示赞同的1558位。其中发表于2015、2、15的一篇影评说:“这部电影,拍兽,炸裂!拍人,负分!导演非要拍成人与兽,就变成现在这样卖相中庸又气场分裂的作品了。”“似乎让.雅克.阿诺老师所有心劲儿都只是针对那一群狼去的,他只管认真拍完那些动物戏,至于人的那条故事线,有一种“关我毛事儿”的“嫌弃感”。“拍野兽拍得好,最多,我们只能感受镜头与气氛,我们没办法与兽感同身受,如果这样一部电影你需要牵扯我们的感情,就必须拍人物故事。但《狼图腾》里的人物基本没有故事,我真是纳闷了,你们都是大师,坚信只用光与影就能阐释世界,是吧?。。。。。。这电影本来就像午夜电台里那种唧唧歪歪的散文诗一样,东一段西一节的拼起来,你再缺乏人物故事主线,看到后半段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让人疲倦。冯绍峰和老阿爸犹如孔子和学生一样装模作样地对话,不算故事。那么剩下的只有一个半勉强算是故事。一场吻戏和半场野合。那场吻戏之前,一直在铺垫冯绍峰和女牧民的感情,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仍滑向绝望,如果这条线能写好,或许会有更深邃的隐喻出现,人类世界中农耕与游牧的交合应对着荒野中的羊与狼,但这条线出现和变化得无比突兀”。这是最早的几个影评,说得很内行。请问这是零差评吗?
    来自观众的对影片台词的批评:
    “台词极度拧巴幼稚搞笑:随便替换一下关键词就是个蛮不错的笑话——
    “我的iphone6 呢?”
    “被我摔了。”
    “你他妈凭什么摔了?!那是我的iphone!!”
    “那不是你的iphone,那是腾格里的iphone”。
    来自观众的影评:
    那么大的草原,为什么非要在羊群里羊粪上野合,草原人有这么重口味吗?这是索多玛集中营吗?
    来自观众的影评:“导演你懂不懂什么叫叙事连贯啊?怎么嘎斯麦前一秒还哭成狗下一秒她儿子就好了啊!”
    请问这是零差评吗?
    《狼图腾》电影上映第一天,就有媒体出来为影评定调:“狼图腾电影口碑零差评”,这条消息发表的时间是2月18日,电影上映的第一天就由媒体上来定调“无差评”。
    请问:这是世界电影评论界的规矩吗?观影的主体是媒体呢还是观众?
    四、《狼图腾》电影的价值观念对吗?
    对电影《狼图腾》持完全肯定态度的观众,多数肯定的还是狼的表演和自然风光,对演员的表演、特别是编导按照原著不得不加入的狼八股训话内容多数持批评态度,有的评论甚至这样说:“作为畅销书的《狼图腾》,商业价值不用多说,但作为小说,它并不合格。文笔为零先不提,书中缺乏最基本的叙述故事的能力,而大的篇幅在讲述道理。。。。电影用场景有效地避免了一些问题,但把爱讲道理的毛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都体现在蒙古老阿爸和冯绍峰的对手戏上。。。。。。两个人面对茫茫草原,逼问一些不着四六的哲学话题,然后得出一些云山雾罩的解决方案。冯绍峰总是一脸无辜又纯情的样子提出一些编剧想象中的、具有“书卷气”的幼齿问题,由老阿爸涂抹上既慈祥又严厉的表情为其答疑解惑。但原作中,那些对于游牧民族、农业文明、成吉思汗对中国,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以及文明与野蛮的定义等等,都被一句台词轻轻略过了。那些东西很危险,电影用策略性的方式筛选,可以理解,但你就必须承担后果。现在,老阿爸和冯绍峰共同策划了一场草原版的《百家讲坛》,作为观众,我们只能忍受一罐又一罐散发着草原膻味的心灵羊汤。”
    大幅度的直白说教使得演员的表演变成了处境尴尬的背书因而无法入戏,两位优秀青年演员因此受到相当多演艺水平的质疑,事实上成为了狼图腾硬性通过电影艺术形式推广概念的牺牲品。
    造成影片这样不可原谅的艺术缺陷,其原因是原作者姜戎的创作理念决定的。姜戎在小说里以狼故事为主要内容,在电影里“以狼为叙事主体”,他的终极目的是制造并推广以狼为图腾的所谓价值观体系。而这一使命当然是那几只跑来跑去的狼无法完成的,但人物又不允许成为影片叙事主角,于是沦落为替狼传达概念的附庸。表层逻辑关系是狼创造了图腾,人负责为狼传达图腾,而深层逻辑关系是狼王——狼——人,即狼王姜戎创造了图腾,狼表现图腾,人替狼阐释图腾。在这里,狼王姜戎是创造这一切的上帝,人类中唯一的例外。小说也好电影也好,贯穿的是这样一条神逻辑。对此,哪怕他是奥斯卡奖曾经的得主阿诺导演,面对这样一条不可侵犯的神逻辑也没办法,影片的种种生硬和混乱其实都是这一逻辑关系的结果。但是,不管小说和电影如何想要把狼王捧为上帝,常识却告诉我们:狼就是狼,经过驯化虽然可以做些简单的表演,但是不会说话,更无法传达思想。所以你看到影片中逗哏的毕力格、捧哏的陈阵和杨克的表演都落了个费力不讨好,都只能沦落为狼王——狼的附庸和口舌,都只能成为狼王姜戎的普适真理“狼图
    腾”的传声筒大喇叭。这是电影《狼图腾》的核心悖论所在。
    请问:作为人类最高艺术形式之一的电影,人类的尊严在哪里?!
    五、电影《狼图腾》秉承了怎样的宣传理念和方式?
    影片需要宣策很正常,但好的宣策应该贴近观众,传递温暖人性和鼓舞人心的能量。但电影《狼图腾》的宣传理念和方式是野蛮和暴力的,对观众是极不尊重的。与2004年地坛书市宣传《狼图腾》小说出版时大喇叭从早到晚的声嘶力竭震耳欲聋一样,这次使用的是尽可能堵塞受众的每一个感官渠道,无孔不入的宣传暴力。制片方毫无愧疚地这样做前期宣传:“羊年大年初一,《狼图腾》咆哮来袭!”在影片上映的一个月里,主流媒体以几乎每天一篇的节奏和洗脑力度为《狼图腾》推出站台影评,什么词汇极端用什么,比如,“狼的兽性促进了人心的聚合与相融”、“《狼图腾》帮助世界停止退化”、“伟大的狼王”、“《狼图腾》毫无疑问是一个成功的传播案例,如果说负面的评价也是一种传播的话,那么成功的程度还要再增添几分”。
    影片的制作方难道一点点都没有感觉到:这样暴力的宣传方式完全是文革式的,只能造成观众的反感甚至厌恶吗?
    请问:电影宣传的理念是绑架观众吗?是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吗?
    六、电影《狼图腾》怎样入选第五届天坛奖参选影片的?
    作为局外人当然不了解。唯一知道的是:十年来,姜戎的夫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女士自己说:“忙极了”。
    请问:张抗抗女士的忙碌跟《狼图腾》有没有关系?她是否是《狼图腾》市场效应最大化的幕后主要推手之一?推广《狼图腾》是她的职责所在、职务行为吗?如果是,公与私的界限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5-7-12 15:0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