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和您的另外一个主要分歧相对上一篇显得极为抽象,因为这是一个认知方式的问题导致的完全无法妥协的认知差异,简言之,就是您说A,我说B,谁也无法说服谁。因为理论这种东西不是1+1=2那种放在全世界都认可的公理式的算式,对错与否都需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去验证,而且也有可能某些理论是未来某些阶段性的正确,或者干脆都是扯淡也很难说。 由于这部分比较复杂,我不得不先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来摆明自己的立场,首先呢,我是个社区工作者(不是公务员,就是居委会的),我接触的人大都是比较底层,我负责残疾人事业,所以接触的多是生活困难的人,另外,我本人支持环保事业,再加上上一篇的内容,您是否会认为我是一个悲观的环保主义左派呢?
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我个人认为的却和您节目中所说的那种悲观环保主义左派不一样。
先拿环保主义来说,我不知道您是从哪儿听说的那些乱七八糟的环保主义言论,但我想告诉您,我认为那不是环保主义,至少那不是我认为的那种环保主义,我认为的环保主义必须是以人的存续和发展为基础逐步走向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基础上的环保。
这么说可能有点儿抽象,我先说我认可的环保和您所说的环保之间的异同之处。
首先,倒退是根本就是不能考虑的,各种意义上都是如此,举个例子,丛林生活可不是找个山洞遮风避雨再会找食物会取火那么简单的,人要面对的直接是各种毒蛇、毒虫、猛兽和各种天灾等等,即使不说这么夸张的,据说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害怕蜘蛛,但是丛林里的某些蜘蛛个头跟盘子那么大,你要说服这些人去过什么原始、自然的生活那不是很可笑么?反正我是铁定不去。
其次再说另一个您节目里提到的环保主义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省”,关于这个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一定坚定站在环保主义这一方,只是原因与您所说的那种环保主义不大一样。您只从资源那种狭隘的意义上去说明未免显得有点儿像是刻意贬低环保的含义,您的那种说法更像是一伙人面对有限的粮食整天减衣缩食地活着,最后整得人人营养不良,可结局还是都得无粮饿死。我刚才已经说过了环必须是以人的存续和发展为基础逐步走向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基础上的环保,上述的这种情况明显与此相违背(话说您从哪儿听来的那种环保理论?难道是微博那种只能写140个字的地方吗?)。资源问题本人压根就没操心过,因为我早就看过类似的科普文章说日本好像在研究在大海里大量养殖某种藻类,从中提取生物醇作为能源(很久以前看的,记不太清楚,好像是这么回事),就算没有生物醇,我估计什么电能啊,太阳能什么的开发出来也足够人类用到太阳熄灭的那一天的。
那么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提倡节省呢?这就牵涉到人的行为对自然造成影响后形成的反射问题了,您所做的节目我虽然没看全,但是也看了一半以上了,其中没有一期提到过我所说的这种反射问题的,全部都是孤立在只有人的世界里展开论述的(只看经济学家言论几乎一定会有这种局限,整个世界被他们简化成一个人与人的经济行为间的故事)。事实情况则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对自然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具象化了,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最根本的因素即是人的需求,而把人的需求扩大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改变自然环境(注意,我说的是改变自然环境,不是毁灭自然环境,为了让您看的明白,下面我也用经济学家那一套来阐述问题),因为不管人的技术有多么强大,他们都不具备无中生有的能力,不管是3d打印页好还是纳米技术也罢,就算是人类能通过电荷作用控制分子,他们也依然需要从自然环境中提取原材料,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互动其实也是经济行为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没有这个供应商,任何五中都不要谈发展。然而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那些豪商大腕,都没明白过来自己最大的合作伙伴是谁,不要以为和大自然谈生意就没有条款,很多自然规律其实就是自然给人类开出的价码,只要超了这个价码,就会以某种方式让人类付出代价,只不过大自然惩罚的对象时整个生态系统,什么鸡鸭鹅狗猫、蚊蝇蜓蛛螂都得跟着倒霉,不是针对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富豪,或某一群人,有这么大的一个分担群体,所以很多人根本就感觉不到,但是相对弱小的物种就这么无声无息地被一群不相干的人“干掉”了。下面来点儿实际的,那么不会跟自然做生意,每次都占人家便宜的代价究竟会有多大呢?这个真的很难说,因为分担代价的物种很多,这个代价应该会通过一个漫长的过程逐渐体现出来,但实际上当下的人应该看着那灰霾的天空有所意识了。当然,我不是到这里来拿雾霾说事的,我说这些是为了表明这个原理:我们现在是在和自然做生意,生意都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现在看来可能还算是划算的,但是今后人类的社会发展将会刺激出更巨大的需求,我们的订单会更加庞大,代价可能会更高,现在我们还没有没找到和自然做生意的最佳方法,但是至少应该对代价有所警惕,要知道,每年灭绝的物种都很多,能和人类分担代价的物种越来越少,假如某些关键性物种(如蜜蜂)受到威胁,人类的科技速度能否及时发展到弥补关键性物种缺位问题的阶段?
说了这么多,您可能还没看出这和节省有什么关系,其实当然有关系,节省至少意味着人与自然价码上的缓和,比如你少开一天车,肯定污染就少一天的量。但我想说的还不是这个层面,我说的节省是,假如有一天你去的地方很近,可以开车也可以步行,那么选择步行既对身体有好处,又能减少污染,何乐而不为呢?假如吃柚子能清热去火,干嘛非得去费劲弄胸的胆汁呢?
认为节省是扯淡的人,我一般是不给留面子的,我举一个例子,在电影中看到过有个时代,很多欧洲女性的帽子上都插着一根羽毛,但是后来看到某些文章才发现就因为这个小小的潮流,某种鹦鹉的尾巴遭到了灭顶之灾,该地区的那种鹦鹉全都被拔光了(我忘记了是不是全部)。现实中这还只是个很不起眼的例子,比如开发一块用地,使得某种昆虫灭绝,修一条告诉公路造成某处生态环境发生恶化,其实人的任何需求都在以这种类似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付出代价,或许乐观的人觉得这些事在未来都是“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叫事”,但问题是现在的人已经在付出比较高昂的代价了,很多疾病不就是环境污染造成的么?而我作为一个环保主义者(自封的),自知人类的发展趋势不可逆,所以并没有要求发展停滞或者是倒退,我比乐观派更希望人类能够发展到真的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能够应对自如的程度。但现在不是那个时候,我们此刻付出的代价并不是全部,很可能会有更多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而这些其实都跟人的爆炸性的需求增长有关系,我倡导的不过就是在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双赢的情况下,人类能够做出双赢的选择,比如近路选择步行,在保持美丽的同时帽子上别插那根羽毛,只要能够做到这点,现状就会好转,人类的历史就会延长(假设未来真的存在末日的情况下)。但是在当下鼓吹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下,就这么一丁点的妥协都不可能实现,因为经济这玩意就是靠需求才能发展,它将为人提供全方位的便利、舒适及满足,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从视觉、听觉、触觉、语言感知力上对人脑进行渗透,让人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客观发展必然的产物,都是必需品。遗憾的是这些东西本身只有很少人能享受到,但为之付出代价的却是全人类和地球上的所有物种,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在未来的某年某月人类一定能从这种代价中独善其身,要知道我倡导这个不是因为我认为不环保会危及全人类,而是我知道现在人类(国外不知道,但国内已经在付出了)已经在付出昂贵代价,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更糟。
其实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真实的预测,这个事我个人在3年前的一个预测,预测的大概内容是两年后,天津的生活环境将会恶化(指的是自然环境),物价会大幅上涨(鸡蛋这个相对稳定的价格如今已翻倍),结果都应验了。连我自己都觉得奇怪,我一不是搞大气科研调查的,二又对各种经济学家理论嗤之以鼻,为何能蒙对呢?这还真不是蒙的,因为就问题实质而言,扯理论的才是外行,我的根据之一,这个国家的人对环保的态度和你在节目中对环保主义者的态度是一样一样的,到了具体法规执行的时候简直就已经不忍直视了,企业家脑子里只有成本,没有环境概念,普通民众对污染也是视若无睹(网络揭发那些人起到的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因为这种污染不是个例,早已满目疮痍了),在国外虽然有些环保组对经济发展似乎构成一些阻力,但它们起到了最起码的保护环境的作用,也就会间接对人的健康产生好的影响(太高的发病率也照样会拖人类发展的后腿),最关键的是,在他们的逼迫下,至少证明了保护环境也照样可以发展。而国内呢?自以为是的人今天对环保你踩一脚他啐一口,唯恐它耽误了天朝崛起之大业,复兴之大计,我正式基于这样的人才敢下那样的断言,认定环境一定会恶化,这问题的本质其实太简单了,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未来。关于价格的预测也是同理,执政的都是些什么人我心知肚明,这么简单的事还用得着预测么?
其实验证一种思路正确与否最好用的办法就是看它的预判是否准确。我们不去预判投胎转世之后会发生的状况,只预判我们很近可以看得到的事情,我现在预判大概在五年左右(上下不过一年)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中国残疾人总人数会打到百分之15到百分之20(数字我没查过,但是前年我参加培训的时候这个数字似乎是百分之10),物价一定会继续疯涨,但总体经济状况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经济学家怎么看待那些数据,什么叫好什么叫坏的标准我也不清楚(主要是那标准我不信任,理由参照上一篇某首长那个例子),大规模过激事件(连派所都敢血洗的那种)将会进一步增多(这个很难考证,因为中国现在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控制信息流动的,有些事发生了也不是人人都能知道),可能会发生分裂(这个只是可能),这种恶化大概会持续到更换一个温和派的领导人上台才会有所缓和(并不是说问题都解决了,只是暂时缓和)。我的依据很简单,也就是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怎么看待未来,如果他们是乐观,我就一定是悲观(因为显然这种乐观是拿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当回事,而我又没办法解决问题),如果他们悲观,我则乐观(因为他们把事当事了,事情就会有解决的可能,我干嘛还要悲观),等什么时候他们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变成客观的时候,我的预判应该就和他们一致了。
我希望能打个赌,如果5年后我赢了,希望您理性乐观派的乐观两个字去掉,因为我认为我们需要的是理性派,任何乐观和悲观都不利于看清未来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