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21|回复: 4

[语音]2016.01.16 概念《创造惊喜的6条方法论》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16-1-16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胖微信语音
概念
最近,我在罗辑思维视频中讲王东岳先生提出来的概念,递弱代偿。有朋友看完之后问,这递弱代偿是正确的吗?我说,嗨,它就是个概念,概念不讲正确不正确,只讲有没有解释力。请注意啊,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学习方法,学校教育一般只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而成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概念。比如说,自然选择是一个生物学概念,风险社会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交易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你可别小看概念啊,它表面上是一个词儿,但是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有复杂的诞生和论证过程。每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意味着一个学科的突飞猛进,把掌握新概念当作学习抓手,让它在你脑子里发酵,和其他概念产生化合作用,这会让学习过程变得飞快,大家不妨试一试。
今天您往下拖,给你看李笑来的一篇文章,他讲的更加透彻。概念。

今日微信推送
长假书单:寒夜闭门读好书
自由,是最好的礼物
给现在和未来的领导者
创造惊喜的6条方法论
李笑来

许多年来,“惊喜”一直是我最痴迷的概念。
科学史上充满了惊喜,阿司匹林、微波炉、X光透视,都是惊喜的产物。再比如,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甚至没有就绝对不行的一种物质,玻璃,也是惊喜的产物。
我有个朋友,闫文闻,一个连续创业者,最近的一个创业项目是音乐笔记,一个手环,可以纪录肌肉电,在弹琴的时候自动生成“音乐笔记”,这可是能让音乐教育发生惊天逆转的事情。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说一次:
哎,这好事儿怎么总发生在你身上呢?
或者换个说法:
哎,你咋总能摊上这好事儿呢?
创造惊喜的方法论第一条,就是——

     1      
你必须相信自己是好运的
至于那好运是什么,不知道,但它就是会发生的,这事儿你必须提前知道。
在 28 岁之前,我没啥太多的好运,甚至厄运连连。
出生就营养不良,乃至于后面几颗牙齿都发育不全;
上学没多久,滑冰栽倒,脑震荡,后遗症就是原本很会唱歌,结果那次之后就开始五音不全;
初中的时候,晚上回家写作业趴桌子上睡着了,结果三叉神经麻痹 —— 就是面瘫;
又过半年,骑自行车被大卡车从后面“追尾”整个人飞出几米之外;
高二的时候,在一场能决定是否保送清华的计算机竞赛中,我的名额被老师换成了他的侄子;
高考前的三周,急性阑尾炎入院手术……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笃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有好运的呢?是大学认真研究概率论的时候。
如果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的,而有些事件是好的,有些事件是坏的,那么无论我现在遇到过的坏事儿有多少,好事儿还是会出现的,大小不同而已,早晚而已。这是多简单的道理啊!
果然,26 岁之后,我的倒霉事儿开始少了起来,幸运事儿渐渐开始多了起来……这就是乐观,这也是乐观的力量。乐观是一种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才能生成的态度。

     2      
保持开放
不要给自己建造围墙。
围墙的作用除了可能提供一些庇护之外,更大的作用是让别人走不进来、也让你走不出去。
我在 Twitter 上 Follow 了 18,000+ 账户,为什么呢?因为我不觉得预先筛选信息对我有好处。而且从逻辑上看,我们明明要的是信息,却通过人来过滤,这是效率相当低下的方式。
迄今为止,别人能看到的,在我身上发生的最大惊喜,就是比特币。
我怎么知道比特币的啊?这并不完全是意外,一定程度上,这是我特有的方法论的结果。就是因为我 Follow 了那么多人,我才会有机会“随便扫了一眼,看到一个惊悚的新闻标题”:
“这个虚拟币价格超过了一美元!”
有些东西、有些知识,一旦知道了,就是不可逆的,你不可能从此装作不知道。于是我就开始去研究这个东西去了……
可问题是,如果我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给自己建个围墙,提前过滤了很多信息,只关注自己觉得重要的人物,那么我估计早晚也会知道比特币的 —— 许多年后呗。
开放(Open)就是可以创造好运和惊喜的,无论在哪个领域。

     3      
持续学习
学习,从来都是创造惊喜、创造好运的最优路径。每个真正习得过技能的人终究有一天会发出惊叹:真没想到在这里可以用上!
学习就是掌握一系列新的概念。
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教我,说,你看:
这么厚厚一本书,就那么几个概念;讲一个概念就要花费一个章节的篇幅,讲的都一样,无非是,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
其实这段话,也是学习任何概念的方法论,不就这点事儿么!
我小时候学习真的很好,但我也确实从来没有像知乎上的人描述的那样,白天当着同学的面拼命玩,晚上回家熬夜死磕…… 我只是在开学的时候,拿着新书回来,花上一小会的时间,把新书里的那十来个概念先死记硬背下来。
虽然先是死记硬背,一个字不落地死记硬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在我脑子中就会发酵。上课的时候虽然总是自顾自地在下面玩,偶尔听进去的只言片语可能已经足以让我把那些概念深入了解下去;随便做几道题,也可以达成同样的效果…… 所以,学习真的很轻松。
为什么持续学习一定会产生好运和惊喜呢?理由也很简单,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之间才有机会产生“意外的连接” —— 即,所谓的融会贯通。
若是你脑子里有用的概念寥寥无几,他们之间有什么连接价值啊?就算有连接,又怎么可能有“意外的连接”呢?这道理是不是很浅显?
所以,学习的定义,在我的操作系统也是不一样的——
学习就是反复打磨概念与方法论,等着注定的惊喜注定地发生。

     4      
创造更多的连接
只有节点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有“意外的连接”出现。概念如此,那么,掌握概念的人们更是如此罢。
认识很多的人,其实是没用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操作系统的,活着即便有,也是过时的操作系统。认识他们没用,因为你在耽误自己可能的效率。
要想办法认识很多真正拥有高效率的操作系统的人。
长期以来,我发现外界的定义都是没用的,学历、身份、地位等各种标签,都是除了迷惑他人之外完全没用的东西。到最后,只有一种方式有用:交流。
可能是坐下来喝茶,也可能是读对方的文字,更可能是长期观察。甄别出那些有属于自己的高效操作系统的人,甄别出那些愿意打磨自己的操作系统的人,遇到了,必须马上连接。

     5      
保留适当的随机
因果思考,是人类固化在基因里的一种思考模式。随机就是不讲究因果的,所以,这样的事情需要千百年才能形成学科,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刻进人类的基因。
所以,即便是现在,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操作系统里,依然运行着这样的方法论:“万物皆有因果”。
事实上,宗教之所以长存,依赖的也是这个方法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都是完全基于因果的世界观。
可是,一旦概率论确立,这世界上开始有一些人能够理解随机的概念,开始明白:这世上有些事儿是不讲因果的。
你抛一个硬币,结果是正面,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是反面呢?不是因为你抛了一个硬币,也不是因为你上一次抛硬币的结果是反面…… 没有原因。
反过来,当你抛出一个硬币的时候,因为我们知道那是随机事件,所以我们也知道那结果不是正面就是反面,至于究竟是哪一面,概率是 1:1 —— 虽然我们不知道确切的结果,但我们确切地知道可能性。
对,在一些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跨越因果思考与判断,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多一点随机性,就是创造惊喜的方法论。在我们所创建的社群中,因为我们刻意创建了更多的连接,所以就更有机会随机地去认识一些人。

     6      
多管齐下  齐头并进

一定要想办法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不要做一个低级的单任务操作系统。
我特别讨厌别人跟我说:“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儿”;我觉得这样的人很笨。我也特别讨厌别人说我,“笑来你做的事儿太多了,不够专注”—— DOS 是没办法理解 Uinux 的。
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多任务操作系统,我们的输入设备那么多,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不是多任务操作系统如何处理?
从小上学,就是第一节课语文,下节课数学,再下一节课生物……我们从来都是一天里处理很多事情,面对很多领域的,你什么时候见到一个学校这样安排课?第一周只学语文、下一周只学数学……就这样一路读到博士,竟然写篇论文说切换任务浪费时间降低效率,这也太过份了吧?
通过恰当的统筹,让自己多开几个进程,齐头并进地去做一些事情,永远是提高效率的基本手段。
而多管齐下,齐头并进,也是创造惊喜的好方法。理由很简单,效率高了,成果就多了,这些成果本身也是节点,它们之间也会产生连接,最终一样产生聚变,至于能够获得什么,我们还不知道,但我们知道一定会有所获得。
其实,这六点都是老生常谈,无非是在说这么几件事儿:
逻辑很重要、概率学很重要、统筹学很重要。—— 这些明明原本就是应该在学校里就搞定的事情,却基于种种原因,被绝大多数人忽视了、误解了、稀里糊涂地放弃了而已。

罗胖曰:人的“操作系统”,其实可以简化为几个概念。
操作系统的升级,无非就是最新下载安装了几个概念而已。
比如——
“分工协作产生财富。”
“契约和法治扩展协作。”
“信息透明增进协作。”
“产权是市场的基础。”
“事物不是前进,而是演化。”
“成本和收益决定个体选择。”
每句话的后面都有无数的潜台词。
但是说到尽处,也就是这几句话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6-1-17 15:13
至于说做事情要多管齐下,我不认为这样,

大脑还是喜欢一件事情做完再做另一件事情的,为啥

这是我的亲身提体验并加以分析的,

大脑的神经元,突触之类的这些新发现,有其物理特性,其物理特性决定了其健康程度
正在做一件事情时,突触正在一个位置进行连接过电,你突然的换一件事情去做,这些突触会很难受
久而久之,这些突触就会失灵,表现的就是你的记性差或者是做事情容易出错,因为你的突触在和别的神经元接触时,不够牢固,为啥不牢固,就是因为你总是打断他,

是想一下一种职业,前台客服,一个客人正在让你头疼,突然另一个客人又来给你添些新的麻烦,这时候你的领导又要让你赶紧处理一下董事长大姨妈的订单。。。。。
我k,行了,你的大脑就是在这种不断连接又不断中断中被搞失灵的,
总是在这种需要不断转换的环境中工作,会扰乱自己的性情,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记忆力差、爱出差错

大脑是需要环境的,为啥那些体力劳动者可以忍受各种噪音,而脑力劳动者则需要安静呢,自己想想吧,我认为是大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复杂运算

都说运动员头脑简单,可能跟总是震动大脑有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中螺丝

发表于 2016-1-17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说做事情要多管齐下,我不认为这样,

大脑还是喜欢一件事情做完再做另一件事情的,为啥

这是我的亲身提体验并加以分析的,

大脑的神经元,突触之类的这些新发现,有其物理特性,其物理特性决定了其健康程度
正在做一件事情时,突触正在一个位置进行连接过电,你突然的换一件事情去做,这些突触会很难受
久而久之,这些突触就会失灵,表现的就是你的记性差或者是做事情容易出错,因为你的突触在和别的神经元接触时,不够牢固,为啥不牢固,就是因为你总是打断他,

试想一下有一种职业,前台客服,一个客人正在让你头疼,突然另一个客人又来给你添些新的麻烦,这时候你的领导又要让你赶紧处理一下董事长大姨妈的订单。。。。。
我k,行了,你的大脑就是在这种不断连接又不断中断中被搞失灵的,
总是在这种需要不断转换的环境中工作,会扰乱自己的性情,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记忆力差、爱出差错

大脑是需要环境的,为啥那些体力劳动者可以忍受各种噪音,而脑力劳动者则需要安静呢,自己想想吧,我认为是大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复杂运算

都说运动员头脑简单,可能跟总是震动大脑有关系
总是在最激情的时候接电话,时间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膨胀螺丝

发表于 2016-1-18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6-2-19 14:11
隨機不是因為多數因果重疊,後所導致不可預期的結果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29 11:4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