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369|回复: 0

读了一千本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复制链接]

自攻螺丝

发表于 2016-6-7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问我到底读了多少本书,读书破万卷绝逼不敢说,但一千本的数量估计还是够得着的。 读书的量级到一千本是一种什么样神奇的感受?有木有感觉猩猩变超人?其实木有。

仅仅是看这个世界感觉通透了很多,认知范围比之前拓宽了好多,一些之前感觉模模糊糊的事物,现在看得明明白白。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多的变化!没有变得更帅,也没变得有钱。

这是一种难以具体去形容的感觉,如硬要去形容,那就只能做一个这样的比喻,就像一个人一直有很严重的近视,突然一天发现近视好了,不用隔着一层镜片来看世界,而且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整个世界一下子变得清朗起来。这就是书读到一定境界之后的一种意外惊喜。 听说跟四种人聊天一定会收益匪浅。第一种是年过百岁的老人,能活过百岁的老人一定有着非凡的智慧;第二种是曾经触碰过死亡线的人,对死亡的近距离接触使得这种人对生命多一份常人没有的见解;第三种是曾经一无所有而现在是亿万富翁的人,财富上的成功说明这种人对世事规则有着极深的洞察;第四种就读过一千本书的人,书本凝聚的智慧使得这种人看世界比常人更加通透,凡事不糊涂,遇事不纠结。  我似乎勉强也能挤入这四者之列!从小学三年级读到的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书籍《十二生肖的故事》,到现在已经妥妥一千本有余。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一千本真不是什么难事儿,但这绝对是一个坎儿。过了这个坎和没过这个坎,对读书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

2、 易中天先生最初因品三国而红遍大江南本时,接受一个电视访谈。主持人问,易老师,您读了那么多书,您能说说读书有什么用吗? 易中天先生听了这个问题,苦笑,说道,我感觉读书真没什么用。如果一定要牵强附会说有什么用处的话,那就只有一种——无用之用。读书不知道它能顶什么用,甚至绝大多数的书读了之后是一辈子也用不上的,所以读书只能当做无用之事来做,不宜功利心太强。

  作为一个读书人,一般都有过“读书有什么用?”的思考。因为凡是读书人,在读书上,花得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巨量的,读书似乎也要讲究个付出与收获的均衡。过于纠结读书的有用性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读书观”。

我虽然很爱读书,但也是很晚才形成正确的“读书观”,这和我们的应试教育的误导有着直接关系。

在大学之前的教育时光里,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在告诉我嗜读课外书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每次我考出的成绩不理想,父母都会问,是不是最近读课外书误了课业?高中的班主任甚至明令禁止把课外书带来教室里。

那时候我们的学习生涯里就只有一个指标,那就是分数,一切不利于提高分数的行为都被看成是耍流氓。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考试竞赛可以称霸世界,而真正养成看书习惯的人却少之又少。

3、 在我刚踏进大学校园之前,我给自己下的首个目标是大学四年期间读够三百本书。

记得第一次班会上站在讲台上做自我介绍时,我说出这个宏伟的目标,底下是一片崇敬的目光。后来我在这所大学只呆了三年,这三年里我买书就花了两千多块,加上图书馆里借的书,共看了两百五十多本,折算下来马马虎虎算完成了目标。
大学应该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一个时期,考试有老师提供“考前复习资料”甚至可以作弊,生活费得有家里提供,大部分人拿这段时间来逍遥快活,而我拿来读书,所以大学是我读书的一个黄金时期。

那时候我到教室复习功课时,经常是不敢带课外书的,因为我知道,我一旦拿起课外书,一看就是一整天,看完之后发现功课一点没复习到,一天时间又给“荒废”掉了。

我大学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读书上,很少参加什么社交活动,连课都几乎不上。两百多本书啃下来之后,我发现我跟同学之间本来不算融洽的关系存在了更多的隔阂,甚至老师在我眼里都很傻逼,那时候略显偏激,给大学老师下了一个定义:一群有知识没见识的人。

  这直接的结果是我没法在大学里待下去了,跟同学关系冷漠,跟老师关系对立,学校更经常被我骂得体无完肤。系里的领导知道我是个难搞的茬,不断找我谈话,见我是那种给脸不要脸的人,便转而暗示我退学,说学校水浅养不住龙,退学也许对我的前途更有好处。

我懂他们的意思,不是水浅养不住龙,而是我已经成了一个麻烦的存在。妈了个粑粑,领导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老子再往下待也没意思了,就自己提出了退学。

在我决定辍学之前,我回了一趟家,把藏在床底下的几百本书全掏出来堆在床上,像一座小山。我心变野,在学校罔视校规,藐视老师,和这批书有直接的关系,那时我对着这批书由衷感叹,这些书害我不浅啊。

  没看那么多书,我脑袋里一定不会有那么多想法,一定也会像其他学生一样乖乖地在学校上课考试,然后拿毕业证书,走上一个平庸的工作岗位,不至于被逼入一条如此窄且难走的人生之路。

这条路走出很多英杰,路两旁却也是尸骸盈野,若干年后,我或成为成功走出来的英杰之一,或成为走出来的路边的尸骸之一,我当然希望我是前者。

很多人觉得我辍学很酷,很有魄力,其实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一点都不觉得是这样。人生在特定环境下做出来的重大选择,其实大多时候只是被逼得不得不走这条路而已。很多人问我好好的大学怎么就不读了呢?我说我读书把我的大学给读丢了。

4、 读这么多书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也曾困扰我很长时间,我曾不止一次地怀疑,我像个瘾君子对毒品的渴望般读了这么多书,莫不是也在打发时间?和打麻将、玩游戏在性质上似乎也没有太多的不同,而实际上要说刺激,读书貌似还输给打麻将和网游戏。
  我是后来才意识到一点,读书有一道坎,在跨过这个坎之前,读书看起来非常像并无卵用的事情。而一旦夸过这个坎,你才能够体会到易中天先生所说的读书的大用之处,足以让你觉得裨益无穷。

读书之妙,明于心而难言于表,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智力上的愉悦,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通达。所以我经常说,读书要读出一种通达的感觉。

那这个坎是什么?这里我很泛地定为是一千本这个量级,不一定准准一千本,但基本上也差不多这个数量才能有一种质变的效果。

当你觉得读书于你来说可以让你觉得世事渐明、思想中很多混沌不解的领域开始变得明朗清晰时,就已经在跨越这个坎。唯有过了这道坎,读书才真正是一个滋养你生命、并且可能改变你命运的行为。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强烈建议读书一定要系统、大量地阅读,因为读书如果跨不过这个坎,就只能成为获取碎片化知识的一种方式,一个人从读书上获得的价值提升也就极其有限。 5、 读书十几年,算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书虫。我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我常说,读书像嫖娼,是一件完全没必要张扬的事情,所以我现在很少再劝人读书,就像我不会劝别人去嫖娼一样。但如果这人本身就是个资深的“嫖客”或者“嫖娼”的意愿很强,我也不介意告诉他哪个“姑娘”的服务会好些。 最后说说我现在对于读书的理解,毕竟作为十几年的资深书虫,读了上千本的书,我想我在这方面还是可以略微表达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也未必每个人应该像我一样嗜书,我甚至不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看书的习惯。因为我不觉得凡读书必有裨益,有些书甚至是误人不浅的。

读书实际上像是一场修炼,要有一种长期的坚持,方能读之有物,浅尝辄止其实和从来不读差别并不大。

读书一定要是一种乐趣,即不要把读书看成多么高大上的事情,它首先应该是一种和打麻将、玩游戏性质相近的事情。做自己由衷快乐的事情,才有可能恒久坚持并且达到一定的境界。

有很多人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很痛苦地逼着自己去读书,其实我觉得这完全没有必要。当读书成为一件苦差事时,读书本身就失去了其意义,就像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读了十几年的书,却始终没有培养出对书的热爱来。

我见过一些罗友被罗胖吹得头脑发晕,跑到罗辑思维的店里买一大堆书,结果每本都是翻了两页就丢到角落里去了,在我看来这很糟蹋钱。为知识付费固然光荣,但也别被这句话洗脑了,要始终记得为对自己来说能吸收能转化的知识付费才是明智的。

读书应该始于乐趣,却又不能止于乐趣,而要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可别读了n本书之后,却见解全无,这和捧着书打瞌睡是同一回事。更进一步则是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凡事不糊涂,遇事明明白白,这就是很高级别的境界了。

想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则要读书有道,此间的“道”,指读书要先博后专。有些人认为读书要专而杂,比如我所知道的一个女孩子,只读四书五经,其他的书一概不读。我觉得这样是有问题的,因为太局限了,人的认知范围无法延伸。

博,指先对各种主流学科都要有一定深入的了解,这些学科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这决定知识体系的宽度。

专,指的是选择你觉得和你兴趣最想符合、你最动力去深究的学科,进行十分纵深的学习,直到学得能成为最顶尖的1%的人为止。这决定知识体系的深度。

读书要像树根成长,既要横向扩张,又要纵扎根,如此方能使得树恒久屹立不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5-4 01:1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