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72|回复: 0

克隆技术能阻止物种灭绝吗

[复制链接]

自攻螺丝

发表于 2016-6-8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个和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话题。科学家告诉我们说,世界上又有一种濒危犀牛叫北白犀,就快灭绝了,现在全世界只剩下三只了。这三只北白犀中,唯一的雄性“苏丹”已经43岁高龄。一头北白犀,正常的寿命是50岁。“苏丹”的精子数量太低,已经没有生育的希望了;它的女儿,26岁的雌性“纳金”以前受过腿伤,没法儿承受交配和怀孕的负担;而“苏丹”的外孙女“法图”,也因为子宫异常,没法儿正常受孕。

为了保存这一物种,科学家开始考虑人工授精。目前,全世界的实验室里一共保存了10只已经过世的北白犀的精子和其他组织。科学家准备把这些组织拿出来,进行再编程,把它们改造成干细胞,然后打破性别界限,重新发育出卵子来,再把它们跟现有的精子一起,尝试创造出试管北白犀。但这个计划还面临着好多技术障碍,就算最后能成功,也不算什么安慰人心的事儿。毕竟,人工制造的北白犀,和一个真正的野外种群,已经很不一样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大熊猫身上。很多人喜欢看大熊猫卖萌,可是如今的大熊猫啊,好多都在动物园里生活,它们虽然特别善于卖萌,但实际上跟真实的世界已经不再发生联系了。

如果你一时理解不了这种观点,那么就拿我们很多人养的宠物猫来打个比方吧:假如有一天你的猫去世了,你恐怕不会把它做成标本,因为这样的保存,对你来说恐怕没有多少意义。你养猫,是因为它是活着的,它和你之间存在着真切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让它独一无二,让它有了意义,让它不同于这世界上的其他猫。

所以,“野生动物”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在说,它们不仅仅在“活着”,而且是活在它们适应的自然环境中,既改变环境,又随环境改变。如果野生的熊猫种群全部消失,世界上只剩下动物园里的那些熊猫,甚至只剩下熊猫的基因序列,那么熊猫就和一具泡在罐子里的标本,没什么本质区别了。我们所看见的,也不再是那种活灵活现的“萌”了。

这就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所在,“自然选择”本身只进行筛选和淘汰,前提是,得有足够多样的素材,才有得选;如果所有的熊猫都是从同一只克隆得来的,那么任何一只死了,都没什么差异,自然选择也就不能发挥作用。地球上的种群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多样性,而自然选择也在每时每刻消耗着这些多样性。当环境改变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的时候,就需要更强大的多样性储备,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如今,人类影响环境的能力和速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北白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陷入绝境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盗猎,让野生北白犀的数量从500只下降到了15只;2006年只剩4只;到2011年野外灭绝。这个时候,全世界就只剩下了动物园里的七只北白犀,其中只有四只有生育能力,一直到今天,我们只剩这三只不能生育的北白犀了。

早在二十五年前的电影《侏罗纪公园》里,人类就曾设想使用生物技术复活消失的物种。但问题是,我们根本没法儿在现实中重建一整套恐龙生存的环境。温度、气候、氧气浓度、大陆形状、海水成分,植物、洋流,这一切和恐龙生活的年代相比,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孤零零的恐龙在这美丽新世界里,又能做什么呢?它的世界早就消失了,即使复活,也只能靠人类提供的保护罩来苟延残喘。一旦有一天人类厌倦了它,撤去了对它的保护,它就只有死路一条,即使侥幸存活,也必定是在撕裂原来的生态后,在伤口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这,正是现如今所有背井离乡的物种,需要面临的共同悲剧。从自己的环境中被剥离出来,和周围的联系断裂,演化也就失去了意义。

你看,即便人类完全掌握了克隆技术,也无法真正复原已经灭绝的物种,这就从另一个角度提醒了我们,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任重道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5-2 06:5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