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83|回复: 0

讨价还价时你在想什么

[复制链接]

自攻螺丝

发表于 2016-6-13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管是在菜市场还是在谈判桌上,我们都会讨价还价。最后结果一般是卖方把报价降一降,买方把出价抬一抬,在中间的某个价位我们达成一致。如果实在达不成一致了,我们就会在讨价还价的时候,下个最后通牒?比如你会说“这是我能出的最高价了,不行就算了,我不买了”。

最后通牒博弈来源于一个小实验,实验是这样的:给你10块钱,你可以把它分给一个陌生人,比如你可以提议说,你拿7块钱,他拿3块。但对方有选择权,可以选择接不接受你的提议,如果他接受,那他就拿3块钱;如果他不接受,你们两个就都拿不到钱。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说,无论你怎么提议,对方都应该接受,毕竟钱是白拿的嘛。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研究者发现在实验里,你提一个分成比例,比如七三分成,大多数陌生人会反驳说“五五分成吧”,如果你坚持要拿大头,对方宁可两个人都拿不到钱,也不同意。

在这个实验里,你是提议者,你提了分配方案;对方是响应者,对你的方案作出反应。提议者和响应者就是一对博弈的对手。

在最后通牒博弈里,每个人分得东西的多少不一定公平。提议者肯定想拿尽可能多的钱,可是如果分给对方太少,自己就什么都拿不到。研究者因此提出了个观点说,哪怕是最简单的经济决定,心理状态都是最关键的,你要让对方觉得分配是公平的。你可能说,最公平的分配肯定是五五平分啊,但现实中可就不这么简单了。比如说,一个公司经营不景气,虽然它所在的城市还没有通货膨胀,但是失业人口特别多,所以公司决定今年减薪7%。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很不公平。可如果你换个说法,这个城市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2%,公司决定,今年只涨薪5%。大多数人就觉得可以接受了。可是实际上呢,其他商品的价格提高了12%,公司却只涨薪5%,这和购买力减少7%是一样的,大家觉得获得比损失公平。

除此之外,很多简单的变量也能影响人们对公平的判断。比如,研究者小小调试了一下实验,让能答对一道智力题的人成为提议者,结果提议者就不那么大方了。显然,他们觉得自己提议的权力是凭自己本事赢来的,应该多分钱。而且响应者也会这么觉得,他们能接受更低的价格。再比如,如果把实验的情景放在商店里,提议者是卖家,响应者是买家,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就算卖家变得更加贪婪,买家也会接受价格。因为参与者都认为,卖家是有权利设定价格的。

另外,研究者还发现,在面对最后通牒博弈时,不同文化的人会表现得不一样。比如,市场经济中的人,不管是欧洲的大学生,还是肯尼亚卖牛的商人,他们的平均出价都是一样的。因为这两种文化中,都会奖励那些能做成好买卖的成员。可是在一些非市场文化的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和巴拉圭,他们的文化建立在社会合作之上。他们最尊重的是那些能把猎物分享出来的成员,所以在经历最后通牒博弈的时候,提议者会把超出50%的奖金分给响应者。如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实验就更有趣了,响应者会拒绝超过50%的分配提议。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礼品和好意是附加了条件的,接受必须要回报,所以很多人宁可不承受这种负担。

在研究的早期,最后通牒博弈还提到了利他主义。因为统计资料显示,提议者很少难为响应者,他们会开出一个比对方底线稍高的条件。有些报道甚至说,最后通牒博弈展现了人类高贵慷慨的内在本性。可是,有个学者研究发现,这些实验往往都是老师组织自己的学生做的,学生的课程还得老师打分呢,怎么会为了几块钱,让老师觉得自己是个贪心的人呢?所以,他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在一个信封里装10张纸和10张钞票,提议的人可以给响应者纸,也可以给他钱。但除了他自己没人知道里面有什么,结果60%的提议者会独吞所有的钱。

所以,有研究者对这个实验结果做了一个悲观的解释:他说,最后通牒博弈说明了人是非常伪善的,只要没有人看到,几乎所有人都像经济学家假设的那么自私。不过也有人说,竞争总是在社会规范底下的,不会是像实验里那样,轻易出现可以摆脱社会规则的情况。只要有压力,人就还是会表现得很善良,不管你最初怀着什么样的目的,能看起来像个好人,也是不错的。

以上就是《无价》这本书对最后通牒博弈的介绍。从最后通牒博弈这个理论,我们能看出,人性和道德其实不是绝对的,它需要依赖外在的环境条件,一旦条件变了,人表现出来的人性和道德就完全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5-2 18:07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