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26|回复: 0

不是你读书不努力,而是你没get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复制链接]

自攻螺丝

发表于 2016-6-27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啥我也看过很多书,却总感觉啥也没学到?”
“买了很多书,也就是一看而过,印象不深,依然写不出东西。”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貌似在我身上不起作用呢!”
“看书好累呀,别人一个月坚持看好几本书,为什么我却坚持不下去呢?”

碎片化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买了很多书,真正阅读的又有几本呢?读了那么多书,似乎感觉什么也没学到?坚持了一段时间,却又没看到任何效果而失去兴趣选择放弃?于是我们还是养不成读书的习惯,还是记不住书里的内容,等到用时又方恨自己读书少。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没效果?
1心理学角度分析
阅读效果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从两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来讲:

大卫·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它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当有意学习发生时,也就是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发生相互作用时,这种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艾宾浩斯个人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20分钟后即可遗忘将近一半。不管你当初用什么方法记忆,如果不复习,就是会忘光光,妥妥的。

2有些知识无法通过读书获得的
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另一类是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种图标、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比如学校教的数理化等科目,就是常见的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难以言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大致分为两类:

1)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2)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则需要我们通过练习、总结、体验和内省等方式获取。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得到的是隐性知识,你只是单纯的读书,并没有什么用,注定学不到想要的知识。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学习的是开车或者游泳,你每天拿着一本教你如何开车或者游泳的书看,就算你把内容记得再熟练、理解的再透彻,你还是学不会开车或者游泳,因为它们属于技能,想要学会它们,你需要掌握足够多的隐性知识。

而要掌握这些隐性知识,你要开着车或者在水里不停的练习、纠错和总结,而不是读书。
3读书太杂,缺乏系统性
知识未必就是力量,系统的知识才是力量,因为,知识只有转化为见识和判断力,才会有力量。

如果你只有一堆零散的知识,它们像是飞机的引擎、拖拉机的轮胎和小轿车的外壳,单独看起来,似乎都有用,但却无法实现组装,成为一个飞机或者汽车,从而形成合力。

相反,有时,这些杂乱无章的知识,在你做出判断的时侯,会对你形成信息干扰,反而变成一种负担。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掌握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型的:一专多杂,在一门学问上达到精深,然后把它当一根绳子,串起其他繁杂的知识,以此让知识形成合力,进而转化为见识和判断力。

在你还没有建立起这个T型结构以前,一味读很杂的书,涉取宽泛的知识,并不利于你整合和吸收它们
4知识积累吸收需要一个过程

知识的积累和吸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简单来说包括记忆、理解和体验。

比如,对于一首唐诗,小时候我们读,只是记住它的字面意思,那时,它不过是几十个汉字的组合,之后,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我们开始理解其中的韵脚和意境,再后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们开始读懂其中的美学品位和人生滋味,许多知识的积累和吸收,也类似这么一个过程。

你暂时觉得没学到东西,可能是你的知识积累或者人生阅历不够,但是,只要你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坚持读下去,量变终将带来质变。

这种过程,汪国维在《人间词话》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极为贴切。
5或许你并不想学点啥
《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中将阅读分为三类:

1)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比如:阅读报纸和杂志;
2)以增进理解为目的的阅读,比如:读一些可以帮助你学习的书;
3)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阅读,比如:读一些娱乐杂志或八卦新闻。

如果你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资讯或者娱乐消遣,所以你只读一些提供资讯的杂志和书籍,或者只读一些提供八卦消息的娱乐杂志,你学不到东西,也并不奇怪,因为你读书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学东西。

如何真正将读过的书牢记于心?
1选对书
很多人,尤其是没有长期阅读习惯的人很少会意识到选书是个重要的事情,因为觉得「书」就是好的,「有营养的」。最后买了书的结果就是看了两章索然无味,然后丢在一旁积灰。并且自己还有负罪感。

问题在于你选的书可能:

1. 本身内容质量差。

2. 和你认知结构中知识发生关系太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新手入门的书喜欢举生活中你能明白的例子。

3. 你不喜欢。我没事干不会强迫我自己去看完全不感兴趣的书籍,效率太低。

三个建议

1. 花多一点时间挑书。找人推荐,看豆瓣评价等。

2. 初次接触一个领域的时候不要马上购买「大部头」,多问一些人求得「初学者最佳入门读物」。

3. 试读!读了一章就发现「好想睡觉啊」完全读不进去呢。相信我,你要么还是挑了一本非新手入门的好书,要么就是「你就根本不适合这个领域,换个领域吧。」
2选对阅读方式
就像刚才说的,每个人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书的类型不同,阅读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曾经有个老掉牙却很实在的比喻说,我们学习不应该像海绵,什么水都吸,而是应该像采蜜,只取精华。

你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许多人总觉得「没有通篇细读,100%记住就不算读完这本书。」也就是这种理念使得许多人觉得读书很累很慢,没有成就感,最终还是不喜欢读书。

首先请放轻松,读书是一件很轻松愉悦的事情,尤其是在你按照第一步做到了「选对书」,你读起来应该是眉飞色舞欲罢不能才对。然后就是把你手里的这本书按照以下经验分分类:

1.精读:非常经典并且薄的书,价值很高,需要一遍遍反复读。

2.通读:一些新的专业领域需要扫盲的书籍,有些内容出现后可能不明白,但不死磕,保证能囫囵吞枣过一遍就行。

3.查读:功能性大部头。比如说《消费者行为学》《营销管理》,我都是查读的,碰到相关领域的问题才会去查相关章节。这种书不到用时你死记硬背意义不大不说,记忆效果也不好。

4.扫读:小说,传记类和一些畅销书。比如说乔布斯传什么的,还有《Lean In》之类的畅销书,其实精髓就那几句话,随便翻翻,碰到废话就跳过去了,领会精神就好。

再然后,你就可以开始读啦。
3首次阅读计划
你可以无计划地按照刚才的读20页,看一下你的阅读速度。请按照你正常阅读速度稍慢来计算,不要打鸡血似的读得倍儿快。

然后按照每天读半小时书这个量来算算你读完这本书需要花多久。心理粗略有个数就行。不要给自己压力。这一步如果不是为了应考并不是必要的,我平时读书是不做阅读计划的。读得开心就好了。
4针对性记忆的复习
开头说过了,不管你当初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了知识深加工,不复习,必然会忘记,只是忘得速度快一些慢一些(俩月以后基本都一样)。

首次阅读就像过滤器,你需要判断手里的这本书是否值得你花时间:

1. 值不值得记住?

2. 哪些地方值得记住?

3. 记住以后可能有哪些用?

通过这三问提高你对于阅读的元认知水平,既节省时间,又达到你期望的效果。不要试图贪心的想「我要全都记住!倒背如流!」。一来性价比不高,二来你的信心受挫后造成不愿意读书的后果比你记不住书还差。

另外,搞清楚自己的读书目的,明确自己想要获取的知识的类型,增加知识的系统性,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多积累你所专注的领域的知识、人生阅历,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更好地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实现知识效用的最大化。

最后,读书的目的不是记住,而是让它和你发生交汇融合产生新的知识,悟到,思到,乐到。愿你既有书可读同时也可以学到东西,终不辜负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皖ICP备15008148号-3 )

GMT+8, 2024-4-30 14:0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